四川藏区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22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2-2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微信公众平台概述及其传播特点 | 第26-33页 |
2.1 微信公众平台概述 | 第26-29页 |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 | 第26页 |
2.1.2 微信公众平台在中国的发展 | 第26-29页 |
2.2 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 | 第29-33页 |
2.2.1 传者年轻化 | 第29-30页 |
2.2.2 信息形式多媒体化 | 第30-31页 |
2.2.3 内容私密化 | 第31页 |
2.2.4 平台互动化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四川藏区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33-48页 |
3.1 四川藏区的媒介生态环境分析 | 第33-35页 |
3.1.1 自然生态环境分析 | 第33-34页 |
3.1.2 经济文化环境分析 | 第34-35页 |
3.2 四川藏区微信平台的发展现状 | 第35-43页 |
3.2.1 省州县平台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 第37-39页 |
3.2.2 民间平台广受欢迎 | 第39-40页 |
3.2.3 藏语平台匮乏 | 第40页 |
3.2.4 粉丝分布呈地域性关联 | 第40-41页 |
3.2.5 僧人群体使用习惯特殊 | 第41-43页 |
3.3 四川藏区微信平台存在的问题 | 第43-48页 |
3.3.1 平台知晓度低推广乏力 | 第43-45页 |
3.3.2 人手不足专业素养有限 | 第45-46页 |
3.3.3 定位模糊服务性不足 | 第46-47页 |
3.3.4 二次贩卖困难广告接入有限 | 第47页 |
3.3.5 订阅用户积累困难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四川藏区微信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第48-67页 |
4.1 问卷调查对象的确立与依据 | 第48-49页 |
4.2 四川藏区用户微信使用情况 | 第49-56页 |
4.2.1 接触与使用 | 第49-51页 |
4.2.2 关注与需求 | 第51-54页 |
4.2.3 互动与评价 | 第54-56页 |
4.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67页 |
4.3.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第57-58页 |
4.3.2 传者媒介素养 | 第58-60页 |
4.3.3 交互功能 | 第60-63页 |
4.3.4 内容选择 | 第63-65页 |
4.3.5 推送方式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四川藏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对策分析 | 第67-78页 |
5.1 平台联动 | 第67-69页 |
5.1.1 跨平台资讯整合打造移动传播矩阵 | 第67-68页 |
5.1.2 跨圈层传播加强微小新媒体细胞群建设 | 第68-69页 |
5.2 改变生产策略 | 第69-71页 |
5.2.1 双语策略加强藏语微信平台建设 | 第69页 |
5.2.2 参与式传播策略 | 第69-71页 |
5.3 运营技巧 | 第71-73页 |
5.3.1 注重发布技巧 | 第71页 |
5.3.2 借助活动推广 | 第71-72页 |
5.3.3 精简采编审发流程 | 第72-73页 |
5.4 人才培养 | 第73-75页 |
5.4.1 加大人才培训培养力度 | 第73-74页 |
5.4.2 建立特约通讯员制灵活安排人员 | 第74页 |
5.4.3 健全考核机制 | 第74-75页 |
5.5 树立互联网思维 | 第75-78页 |
5.5.1 用户体验至上 | 第75页 |
5.5.2 塑造意见领袖 | 第75-76页 |
5.5.3 关注新技术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附录 | 第82-84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