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19页 |
1.1 铜绿假单胞菌 | 第10页 |
1.1.1 铜绿假单胞菌概述 | 第10页 |
1.1.2 铜绿假单胞菌多样性 | 第10页 |
1.1.3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 | 第10页 |
1.2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 | 第10-12页 |
1.2.1 噬菌体分类 | 第10-11页 |
1.2.2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治疗研究 | 第11-12页 |
1.2.3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全基因测序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3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与铜绿假单胞菌相互作用的关系 | 第12-17页 |
1.3.1 宿主菌中与噬菌体感染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2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受体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受体分析 | 第15-16页 |
1.3.4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感染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论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9-27页 |
2.1 实验菌株、质粒及噬菌体 | 第19-20页 |
2.2 引物 | 第20-21页 |
2.3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相关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21-24页 |
2.3.1 转座子文库构建及耐受噬菌体突变株的筛选 | 第21页 |
2.3.2 菌株对噬菌体敏感性测定 | 第21-22页 |
2.3.3 突变株的噬菌体吸附率测定 | 第22页 |
2.3.4 突变株与噬菌体的共培养实验 | 第22页 |
2.3.5 反向PCR鉴定Tn5G插入位点 | 第22-23页 |
2.3.6 回复实验 | 第23页 |
2.3.7 定量PCR | 第23-24页 |
2.4 噬菌体C11电镜分析 | 第24-25页 |
2.5 噬菌体C11 一步生长曲线测定 | 第25页 |
2.6 噬菌体C11基因组测序样品的制备及测序 | 第25页 |
2.7 噬菌体C11基因组末端序列的发现与确定 | 第25-26页 |
2.8 噬菌体C11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26页 |
2.9 噬菌体C11基因组注释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7-79页 |
3.1 利用转座子Tn5G筛选耐受噬菌体突变株 | 第27-30页 |
3.1.1 噬菌体O1的耐受突变株筛选 | 第27页 |
3.1.2 噬菌体O2的耐受突变株筛选 | 第27页 |
3.1.3 噬菌体K1的耐受突变株筛选 | 第27页 |
3.1.4 噬菌体K2的耐受突变株筛选 | 第27页 |
3.1.5 噬菌体K3的耐受突变株筛选 | 第27-28页 |
3.1.6 噬菌体C10的耐受突变株筛选 | 第28页 |
3.1.7 噬菌体C11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耐受突变株筛选 | 第28-30页 |
3.2 耐受噬菌体突变株表型分析 | 第30-36页 |
3.2.1 突变株对噬菌体敏感性的确定 | 第30-32页 |
3.2.2 噬菌体吸附率确定 | 第32-36页 |
3.3 噬菌体感染必需宿主基因的分析 | 第36-42页 |
3.3.1 噬菌体O1感染必需宿主基因的分析 | 第36-37页 |
3.3.2 噬菌体O2感染必需宿主基因的分析 | 第37-38页 |
3.3.3 噬菌体K1感染必需宿主基因的分析 | 第38页 |
3.3.4 噬菌体K2感染必需宿主基因的分析 | 第38页 |
3.3.5 噬菌体K3感染必需的宿主基因的分析 | 第38-39页 |
3.3.6 噬菌体C10感染必需的宿主基因的分析 | 第39页 |
3.3.7 噬菌体C11感染必需的宿主基因的分析 | 第39-42页 |
3.4 基因功能互补实验 | 第42-59页 |
3.4.1 基因PA4367的功能互补实验 | 第42-43页 |
3.4.2 基因PA0583的功能互补实验 | 第43-45页 |
3.4.3 基因PA5004的功能互补实验 | 第45-46页 |
3.4.4 基因BN889_05221的功能互补实验 | 第46-48页 |
3.4.5 基因wbpR的功能互补实验 | 第48-51页 |
3.4.6 基因PA3808的功能互补试验 | 第51-52页 |
3.4.7 基因PA1993的功能互补实验 | 第52-53页 |
3.4.8 基因PA5181的功能互补实验 | 第53-55页 |
3.4.9 基因PA0243的功能互补实验 | 第55-56页 |
3.4.10 基因PA1115的功能互补实验 | 第56-57页 |
3.4.11 基因PALES_16971的功能互补实验 | 第57-58页 |
3.4.12 基因PA5001的功能互补实验 | 第58页 |
3.4.13 基因wbpT的功能互补实验 | 第58页 |
3.4.14 基因wbpO的功能互补实验 | 第58-59页 |
3.4.15 基因wbpL的功能互补实验 | 第59页 |
3.4.16 基因wbpV的功能互补实验 | 第59页 |
3.5 非受体基因相关功能的研究 | 第59-63页 |
3.5.1 噬菌体C11对吸附率不变的突变株的生长影响 | 第59-60页 |
3.5.2 基因BN889_05221、基因PA3808、基因PA1993、基因PA5181、基因PA0243、基因PA1115的功能分析 | 第60-63页 |
3.6 噬菌体C11的基因组注释 | 第63-79页 |
3.6.1 噬菌体C11基因组DNA测序样品分析 | 第63-64页 |
3.6.2 噬菌体C11基因组末端序列的发现与确定 | 第64-66页 |
3.6.3 噬菌体C11基因组的一般特征注释 | 第66-68页 |
3.6.4 噬菌体C11基因组编码基因分析 | 第68-76页 |
3.6.5 噬菌体C11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第76-79页 |
4 结论 | 第79-80页 |
5 展望 | 第80-81页 |
6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1-92页 |
8 致谢 | 第92-93页 |
9 附录 | 第93-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