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5页 |
1.1.1 理论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实践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1.2.1 国内外发展历史 | 第15页 |
1.2.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国内外旧书网站比较分析 | 第16-17页 |
1.3 课题研究目标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页 |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2 试验方案和可行性研究 | 第20页 |
1.5 研究的创新性 | 第20-21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典型旧书APP的案例分析及原则汇总 | 第22-33页 |
2.1 现有相关APP功能对比分析 | 第22-29页 |
2.1.1 交互逻辑性研究 | 第22-25页 |
2.1.2 页面布局分析 | 第25-26页 |
2.1.3 图文搭配分析 | 第26-27页 |
2.1.4 色彩设计分析 | 第27-28页 |
2.1.5 信息传达性分析 | 第28页 |
2.1.6 视觉设计小结 | 第28-29页 |
2.2 从案例分析中总结APP交互设计 | 第29-32页 |
2.2.1 交互设计关键原则 | 第29-30页 |
2.2.2 APP交互设计流程 | 第30-31页 |
2.2.3 APP交互设计趋势 | 第31页 |
2.2.4 APP信息架构设计 | 第31-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心智模型与用户行为研究 | 第33-53页 |
3.1 心智模型的定义 | 第33-34页 |
3.2 建立心智模型的意义 | 第34页 |
3.3 心智模型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3.4 用户调研分析 | 第35-45页 |
3.4.1 旧书需求者调研 | 第39-41页 |
3.4.2 旧书出售者调研 | 第41-43页 |
3.4.3 旧书观望者调研 | 第43-44页 |
3.4.4 旧书分享APP的目标人群 | 第44-45页 |
3.5 角色模型的构建 | 第45-50页 |
3.5.1 确定APP目标用户类型 | 第45-46页 |
3.5.2 确定APP用户角色模型 | 第46-49页 |
3.5.3 分析APP人物角色的期望 | 第49-50页 |
3.6 构造用户使用APP情景剧本案例 | 第50-51页 |
3.7 定义旧书APP人物角色需求及需求层次模型 | 第51-5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基于心智模型的旧书分享APP产品定位 | 第53-68页 |
4.1 旧书分享APP用户使用界面调研 | 第53-61页 |
4.1.1 调研目的 | 第53-54页 |
4.1.2 目标人群模型实验 | 第54-57页 |
4.1.3 用户心智模型 | 第57-58页 |
4.1.4 功能框架 | 第58-61页 |
4.2 旧书分享APP的产品定位 | 第61-67页 |
4.2.1 设计风格定位 | 第62-66页 |
4.2.2 使用方式定位 | 第66页 |
4.2.3 操作系统定位 | 第66-6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旧书分享APP设计 | 第68-92页 |
5.1 旧书分享APP的设计理念 | 第68-69页 |
5.2 界面信息交互设计 | 第69-71页 |
5.2.1 布局设计 | 第69-70页 |
5.2.2 文字层级设计 | 第70-71页 |
5.3 享旧书APP界面原型设计 | 第71-90页 |
5.3.1 享旧书APP低保真原型设计 | 第71-79页 |
5.3.2 图标设计 | 第79-83页 |
5.3.3 享旧书APP高保真原型设计 | 第83-90页 |
5.4 用户测试 | 第90-9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设计结果与系统测试 | 第92-103页 |
6.1 可用性评估的定义 | 第92页 |
6.2 基于眼动追踪的旧书分享APP设计的可用性评估 | 第92-102页 |
6.2.1 实验目的 | 第92-93页 |
6.2.2 实验方法 | 第93-95页 |
6.2.3 实验内容 | 第95-101页 |
6.2.4 改进设计 | 第101-10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附录1 | 第108-113页 |
附录2 | 第113-114页 |
附录3 | 第114-12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获奖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