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四节 创新点与难点 | 第14-15页 |
一、本文创新点 | 第14页 |
二、本文难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第一节 企业家精神及其度量方法 | 第15-18页 |
一、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定义 | 第15-17页 |
二、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度量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 | 第18-22页 |
一、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 第18-20页 |
二、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 | 第20-22页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22-24页 |
一、现有研究总结 | 第22-23页 |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分析 | 第24-33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一、企业家精神 | 第24-25页 |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 第25页 |
第二节 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 | 第25-31页 |
一、企业家精神能够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 | 第26-27页 |
二、企业家精神促进技术进步和利用 | 第27-29页 |
三、企业家精神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 第29-30页 |
四、企业家精神是潜在制度的提供者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我国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分析 | 第33-49页 |
第一节 我国企业家精神发展的现状描述 | 第33-38页 |
一、衡量企业家精神的指标选择 | 第33-35页 |
二、企业家精神的发展状况 | 第35-38页 |
第二节 企业家精神差异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和山西的对比 | 第38-40页 |
一、浙江省与山西省企业家精神比较 | 第38页 |
二、浙江省与山西省企业家精神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38-40页 |
第三节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现实分析 | 第40-48页 |
一、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指标选择 | 第40-42页 |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指标的测算方法 | 第42-45页 |
三、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描述 | 第45-48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企业家精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 | 第49-59页 |
第一节 模型设定与变量描述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第51-58页 |
一、变量的平稳性、多重共线性及内生性检验 | 第51-53页 |
二、实证估计结果 | 第53-56页 |
三、实证结果解释 | 第56-58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9-63页 |
第一节 本文结论 | 第59-60页 |
一、企业家精神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源泉 | 第59页 |
二、中国需回到以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 | 第59-60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60-61页 |
一、创造企业家进行生产性活动的良好环境 | 第60-61页 |
二、加强宣传与引导,转变内陆地区对企业家的观念 | 第61页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1-63页 |
一、理论分析的不足与展望 | 第61-62页 |
二、实证分析的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