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难降解有机物的主要种类和危害 | 第13-14页 |
| ·难降解有机物的主要处理方法及发展 | 第14-16页 |
| ·生物法 | 第14-15页 |
| ·物化法 | 第15-16页 |
| ·化学氧化法 | 第16页 |
|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6-19页 |
| ·湿式氧化法 | 第17页 |
| ·超临界水氧化法 | 第17-18页 |
| ·光化学及光催化氧化法 | 第18-19页 |
| ·声化学氧化法 | 第19页 |
| ·环境友好型氧化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物废水的研究进展 | 第19-29页 |
| ·电化学氧化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物废水的研究 | 第19-23页 |
| ·电氧化的过程原理 | 第20页 |
| ·直接电氧化 | 第20-21页 |
| ·间接电氧化 | 第21-23页 |
| ·电化学氧化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物废水的研究趋势 | 第23页 |
| ·臭氧氧化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物废水的研究 | 第23-28页 |
| ·臭氧水处理过程的物理化学原理 | 第24-25页 |
| ·水中臭氧的化学性质 | 第25-27页 |
| ·单独臭氧化水处理的缺陷以及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 ·电化学-臭氧耦合氧化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物废水的研究 | 第28-29页 |
|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29-3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5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5-43页 |
| ·实验原料和仪器 | 第35-36页 |
| ·实验原料 | 第35页 |
|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 ·实验装置流程 | 第36-37页 |
| ·实验分析 | 第37-41页 |
| ·气相臭氧浓度的测定 | 第37-38页 |
| ·液相中臭氧浓度的测定 | 第38-39页 |
| ·过氧化氢化学分析法[K_2TiO(C_2O_4)_2·2H_2O] | 第39-40页 |
| ·乙酸浓度的测定 | 第40页 |
| ·硝基苯浓度的测定[还原-偶氮光度法] | 第40-41页 |
| ·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 | 第41页 |
| ·溶液pH的测定 | 第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 ·气体光电效率的测定 | 第41页 |
| ·线性伏安扫描曲线的测定 | 第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电化学-臭氧耦合氧化体系的氧化效能 | 第43-53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实验内容 | 第43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50页 |
| ·电化学-臭氧耦合氧化体系的协同效应 | 第43-45页 |
| ·臭氧产量对硝基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5页 |
| ·电流密度对硝基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气体流量对硝基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叔丁醇对硝基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 ·电化学-臭氧耦合氧化体系对其他有机物的降解效果 | 第48-50页 |
| ·电解与臭氧耦合氧化体系协同效应动力学机制初探 | 第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臭氧协同下阳极室的氧化效能 | 第53-62页 |
| 引言 | 第53页 |
| ·实验内容 | 第53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60页 |
| ·臭氧协同下阳极室的协同效应 | 第53-56页 |
| ·臭氧产量对硝基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气体流量对硝基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7页 |
| ·叔丁醇对硝基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 ·电化学-臭氧耦合氧化体系阳极室协同效应动力学机制初探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臭氧协同下阴极室的氧化效能 | 第62-73页 |
| 引言 | 第62页 |
| ·实验内容 | 第62-63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70页 |
| ·臭氧协同下阴极室的协同效应 | 第63-64页 |
| ·溶液初始pH对硝基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64-65页 |
| ·电流对硝基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65-66页 |
| ·叔丁醇对硝基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66-67页 |
| ·动力学机制研究 | 第67-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