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有害植物及其清除论文--杂草论文

棒头草(Polypogon fugax)种子生物学、生态适应性及化学防除技术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符号及缩略语第12-13页
前言第13-15页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3页
    2 论文设计思路第13页
    3 研究内容第13-14页
    4 技术路线第14-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31页
    第一节 棒头草研究进展第15-17页
        1 棒头草发生、分布及危害第15-16页
        2 棒头草种子生物学及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第16-17页
        3 棒头草化学防除研究进展第17页
    第二节 我国夏熟作物田主要禾本科杂草种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17-19页
        1 种子休眠特性第17-18页
        2 种子萌发特性第18-19页
        3 种子结实特性第19页
    第三节 植物对逆境胁迫响应研究进展第19-26页
        1 植物对高温胁迫的响应第19-22页
            1.1 高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第20-21页
            1.2 高温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第21-22页
            1.3 高温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的影响第22页
        2 植物对盐分胁迫的响应第22-24页
            2.1 盐分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第23页
            2.2 盐分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第23-24页
            2.3 盐分胁迫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的影响第24页
        3 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第24-26页
            3.1 水分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第25页
            3.2 水分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第25页
            3.3 水分胁迫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的影响第25-26页
    第四节 小麦田、油菜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除现状第26-31页
        1 小麦、油菜田杂草发生特点第26-27页
        2 小麦、油菜田杂草化学防除现状第27-31页
            2.1 小麦田杂草化学防除现状第27-28页
            2.2 油菜田杂草化学防除现状第28-31页
第二章 棒头草种子生物学研究第31-4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1-34页
        1.1 供试材料第31-32页
            1.1.1 供试种子第31-32页
            1.1.2 供试试剂第32页
        1.2 试验方法第32-34页
            1.2.1 种子休眠特性研究第32页
            1.2.2 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第32-34页
            1.2.3 种子结实特性研究第34页
        1.3 数据处理第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4-41页
        2.1 种子休眠特性第34-35页
        2.2 种子萌发特性第35-40页
            2.2.1 温度对萌发的影响第35-37页
            2.2.2 光照对萌发的影响第37页
            2.2.3 pH对萌发的影响第37-38页
            2.2.4 水势对萌发的影响第38-39页
            2.2.5 盐分对萌发的影响第39-40页
            2.2.6 播种深度对出苗的影响第40页
        2.3 棒头草结实特性第40-41页
    3 讨论与结论第41-45页
第三章 棒头草生态适应性研究第45-8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6-49页
        1.1 供试材料第46-47页
            1.1.1 供试杂草第46页
            1.1.2 供试试剂第46页
            1.1.3 试验主要仪器第46-47页
        1.2 试验方法第47-49页
            1.2.1 逆境胁迫处理第47页
            1.2.2 叶绿素含量测定第47-48页
            1.2.3 脯氨酸含量测定第48页
            1.2.4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第48页
            1.2.5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第48-49页
            1.2.6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第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9-76页
        2.1 不同胁迫处理棒头草叶绿素含量第49-53页
            2.1.1 高温胁迫下棒头草叶绿素含量第49-50页
            2.1.2 水分胁迫下棒头草叶绿素含量第50-51页
            2.1.3 盐分胁迫下棒头草叶绿素含量第51-53页
        2.2 不同胁迫处理棒头草脯氨酸含量第53-57页
            2.2.1 高温胁迫下棒头草脯氨酸含量第53-54页
            2.2.2 水分胁迫下棒头草脯氨酸含量第54-56页
            2.2.3 盐分胁迫下棒头草脯氨酸含量第56-57页
        2.3 不同胁迫处理棒头草可溶糖含量第57-61页
            2.3.1 高温胁迫下棒头草可溶糖含量第57-58页
            2.3.2 水分胁迫下棒头草可溶糖含量第58-60页
            2.3.3 盐分胁迫下棒头草可溶糖含量第60-61页
        2.4 不同胁迫处理棒头草可溶蛋白含量第61-65页
            2.4.1 高温胁迫下棒头草可溶蛋白含量第61-62页
            2.4.2 水分胁迫下棒头草可溶蛋白含量第62-64页
            2.4.3 盐分胁迫下棒头草可溶蛋白含量第64-65页
        2.5 不同胁迫处理棒头草抗氧化胁迫能力第65-76页
            2.5.1 不同胁迫处理棒头草SOD活性第65-69页
            2.5.2 不同胁迫处理棒头草POD活性第69-73页
            2.5.3 不同胁迫处理棒头草CAT活性第73-76页
    3 讨论与结论第76-81页
第四章 棒头草化学防除技术研究第81-10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2-88页
        1.1 试验材料第82-83页
            1.1.1 供试杂草及作物第82页
            1.1.2 供试药剂第82-83页
        1.2 试验方法第83-87页
            1.2.1 棒头草对不同除草剂的敏感性测定第83-85页
            1.2.2 防除以棒头草为优势种的农田杂草的复配剂配方配比筛选第85-86页
            1.2.3 筛选的复配剂对作物安全性测定第86页
            1.2.4 筛选的复配剂对主要杂草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第86-87页
        1.3 数据处理第87-8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8-99页
        2.1 棒头草对不同除草剂敏感性第88-89页
            2.1.1 棒头草对土壤处理剂敏感性第88页
            2.1.2 棒头草对茎叶处理剂敏感性第88-89页
        2.2 复配剂配方配比及对作物安全性第89-97页
            2.2.1 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的配方配比及对小麦安全性第89-92页
            2.2.2 啶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的配方配比及对小麦安全性第92-94页
            2.2.3 烯草酮+氨氯吡啶酸的配方配比及对油菜安全性第94-97页
        2.3 筛选的复配剂对主要杂草的室内毒力第97-99页
            2.3.1 44%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对主要杂草的室内毒力第97-98页
            2.3.2 33%啶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对主要杂草的室内毒力第98页
            2.3.3 46%烯草酮·氨氯吡啶酸对主要杂草的室内毒力第98-99页
    3 讨论与结论第99-101页
全文讨论第101-105页
全文结论第105-107页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9页
致谢第119-12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对甲基二磺隆的抗药性及其靶标酶抗性机理研究
下一篇:水稻田3种主要稗属(Echinochloa spp.)杂草对五氟磺草胺的抗药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