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我国社区警务调解制度概述 | 第11-15页 |
(一) 社区警务概念 | 第11-12页 |
(二) 社区警务的理论依据及运行机制 | 第12-13页 |
(三) 我国社区警务的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1. 社区警务的理念及本质认识不清 | 第13页 |
2. 社区警务中化解矛盾纠纷主体不明的问题日益突出 | 第13-14页 |
3. 政府、社区民众及团体、组织参与社区警务具有选择性 | 第14-15页 |
4. 公安机关在社区警务处理矛盾纠纷方面越来越乏力 | 第15页 |
(四) 社区警务调解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 第15页 |
二、外国社区警务调解的立法借鉴 | 第15-18页 |
(一) 外国社区警务及调解制度的立法情况 | 第16-17页 |
1. 外国社区警务的立法情况 | 第16页 |
2. 外国调解制度的立法情况 | 第16-17页 |
(二) 对我国的借鉴 | 第17-18页 |
三、我国社区警务调解存在的问题 | 第18-22页 |
(一) 社区警务调解制度及机制建设存在延迟性、滞后性 | 第18页 |
(二) 社区警务调解的主体不明 | 第18-19页 |
(三) 社区警务中公安机关调解民事纠纷的法律依据不足 | 第19-20页 |
(四) 政府、社区民众、社团组织等参与社区警务调解的力度不够 | 第20-21页 |
(五) 社区警务中调解主体的调解能力不足 | 第21-22页 |
(六) 社区警务调解的效力不足 | 第22页 |
四、解决我国社区警务调解问题的对策 | 第22-29页 |
(一) 加强社区警务调解制度及机制建设 | 第22-24页 |
(二) 明确社区警务调解主体及职责 | 第24-25页 |
(三) 规范社区警务公安机关调解的适用范围及程序 | 第25-27页 |
(四) 利用契约精神提高各主体参与社区警务调解的积极性 | 第27页 |
(五) 增强社区警务调解主体的调解能力 | 第27-29页 |
(六) 明确社区警务调解的法律效力 | 第29页 |
结论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