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一)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的一般理论概述 | 第19-25页 |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概述 | 第19-20页 |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一)意识形态与教育 | 第21-22页 |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 | 第25-35页 |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 第25-28页 |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 第25-26页 |
(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求 | 第26-27页 |
(三)基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 第27-28页 |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主要内容 | 第28-35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 | 第29-30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 | 第30-31页 |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 第31-32页 |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 第35-47页 |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 | 第35-42页 |
(一)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认同状况 | 第35-38页 |
(二)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受到影响 | 第38页 |
(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冲击 | 第38-40页 |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 | 第40-41页 |
(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部分功能弱化 | 第41-42页 |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问题 | 第42-47页 |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建设上的问题 | 第44-45页 |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 第47-61页 |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 第47-52页 |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 第48-51页 |
(二)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 第51-52页 |
二、创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 | 第52-54页 |
(一)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 | 第52页 |
(二)积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 | 第52-54页 |
三、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 | 第54-57页 |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环境的特点 | 第55-56页 |
(二)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环境的举措 | 第56-57页 |
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建设 | 第57-61页 |
(一)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理论水平 | 第57-58页 |
(二)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实践能力 | 第58-59页 |
(三)注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的培养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