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定性评价分析法 | 第13-14页 |
1.2.2 定量评价分析法 | 第14-15页 |
1.2.3 非确定性分析 | 第15-16页 |
1.3 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第20-28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0页 |
2.2 研究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 第20-24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2.2.2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 | 第21-22页 |
2.2.3 地层岩性 | 第22-23页 |
2.2.4 地震 | 第23页 |
2.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页 |
2.2.6 气象特征 | 第23-24页 |
2.3 不良地质现象 | 第24-28页 |
2.3.1 黄土湿陷性 | 第24-25页 |
2.3.2 黄土滑坡 | 第25-26页 |
2.3.3 黄土泥流 | 第26页 |
2.3.4 黄土陷穴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黄土隧道洞口边仰坡失稳机理与模式研究 | 第28-47页 |
3.1 影响黄土隧道洞口段边坡仰坡稳定性的内在因素研究 | 第28-31页 |
3.1.1 地形地貌因素 | 第28页 |
3.1.2 地层岩性 | 第28-29页 |
3.1.3 地质构造因素 | 第29-30页 |
3.1.4 植被作用 | 第30-31页 |
3.2 影响黄土隧道洞口段边坡仰坡稳定性的诱发因素研究 | 第31-35页 |
3.2.1 水的作用 | 第31-34页 |
3.2.2 地震作用 | 第34页 |
3.2.3 人为施工影响 | 第34-35页 |
3.3 黄土隧道洞口段边仰坡变形模式分析 | 第35-37页 |
3.3.1 崩塌变形 | 第35页 |
3.3.2 滑塌变形 | 第35-36页 |
3.3.3 滑动变形 | 第36-37页 |
3.3.4 坡面变形 | 第37页 |
3.4 隧道洞口段土、岩复合仰坡变形模式 | 第37-39页 |
3.4.1 斜坡内土层发生滑动 | 第38页 |
3.4.2 斜坡内土层沿土、岩接触面发生滑动 | 第38-39页 |
3.4.3 斜坡内部岩层沿结构面破坏 | 第39页 |
3.5 黄土隧道洞口边仰坡失稳机制理论推导研究 | 第39-45页 |
3.5.1 隧道洞体开挖导致的黄土层内滑移变形理论推导研究 | 第39-43页 |
3.5.2 隧道洞体开挖导致的土、岩接触面滑移形理论推导研究 | 第43-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宝兰客运专线沿线典型隧道洞口高边坡稳定性评价 | 第47-69页 |
4.1 典型隧道洞口边坡概况 | 第48-50页 |
4.1.1 西坪隧道出口 | 第48页 |
4.1.2 秦安隧道进口 | 第48页 |
4.1.3 吴家岔隧道出口 | 第48-49页 |
4.1.4 兰山隧道入口 | 第49-50页 |
4.2 典型隧道洞口边坡极限平衡稳定性评价 | 第50-54页 |
4.2.1 典型隧道洞口边坡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 第50-52页 |
4.2.2 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 | 第52-54页 |
4.3 典型隧道洞口边仰坡稳定性数值计算与分析 | 第54-67页 |
4.3.1 数值模拟分析概述 | 第54-55页 |
4.3.2 西坪隧道出口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5-58页 |
4.3.3 秦安隧道入口斜坡数值模拟分析 | 第58-60页 |
4.3.4 吴家岔隧道出口斜坡数值模拟分析 | 第60-64页 |
4.3.5 兰山隧道入口斜坡数值模拟分析 | 第64-67页 |
4.4 章节小节 | 第67-69页 |
第五章 隧道洞口施工对斜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69-95页 |
5.1 隧道施工方法简介 | 第69-70页 |
5.1.1 全断面开挖法 | 第69页 |
5.1.2 台阶法 | 第69-70页 |
5.1.3 分部开挖法 | 第70页 |
5.2 本构模型 | 第70-71页 |
5.3 傍山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71-80页 |
5.3.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71-72页 |
5.3.2 不同开挖方式对斜坡稳定性影响 | 第72-76页 |
5.3.3 不同隧道埋深对斜坡稳定性影响 | 第76-80页 |
5.4 坡面正交型隧道洞口仰坡稳定性分析 | 第80-92页 |
5.4.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81-82页 |
5.4.2 隧道开挖及支护方式 | 第82页 |
5.4.3 计算模型监测点布置 | 第82-83页 |
5.4.4 洞口开挖坡体位移变形分析 | 第83-87页 |
5.4.5 隧道入洞坡体变形释放率 | 第87-89页 |
5.4.6 拱顶部沉降变形释放研究 | 第89-91页 |
5.4.7 隧道入洞坡体应力分析 | 第91-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