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d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6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一) 人之生命:哲学关注的永恒主题 | 第7页 |
(二) 子思与马克思生命本体论的比较研究背景 | 第7页 |
(三) 子思与马克思生命本体论的学术研究背景 | 第7-8页 |
(四) 子思与马克思生命本体论的研究价值 | 第8页 |
二、研究情况综述 | 第8-11页 |
(一) 国内外学者对子思生命本体论的研究 | 第8-9页 |
(二) 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生命本体论的研究 | 第9-11页 |
(三) 国内外学者对子思与马克思生命本体论的比较研究 | 第11页 |
三、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贡献及存在的不足 | 第11-12页 |
(一) 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贡献 | 第11页 |
(二) 国内外学术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1-12页 |
四、相关概念的梳理与定位 | 第12-13页 |
(一) 生命 | 第12页 |
(二) 本体论 | 第12-13页 |
(三) 生命本体论 | 第13页 |
五、子思与马克思生命本体论的思想来源 | 第13-15页 |
(一) 子思生命本体论的思想来源 | 第13-14页 |
(二) 马克思生命本体论的思想来源 | 第14-15页 |
六、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七、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子思与马克思生命本体论的生命理解范式及其对话 | 第16-20页 |
第一节 子思与马克思的生命理解范式 | 第16-18页 |
一、子思的生命理解范式:天人合一 | 第16-17页 |
二、马克思的生命理解范式:实践生成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子思与马克思生命理解范式的对话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子思与马克思生命本体论的理论依据及其对话 | 第20-30页 |
第一节 子思与马克思生命本体论的理论依据 | 第20-26页 |
一、子思生命本体论的理论依据:诚 | 第20-23页 |
二、马克思生命本体论的理论依据:实践 | 第23-26页 |
第二节 子思与马克思生命本体论理论依据的对话 | 第26-30页 |
一、理论依据的差异性分析 | 第26-27页 |
二、理论依据的共性分析 | 第27-28页 |
三、理论依据的评价与反思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子思与马克思生命本体论的基本内容、特点及其对话 | 第30-43页 |
第一节 子思与马克思生命本体论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 第30-37页 |
一、子思生命本体论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 第30-34页 |
二、马克思生命本体论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 第34-37页 |
第二节 子思与马克思生命本体论基本内容的对话 | 第37-43页 |
一、基本内容的差异性分析 | 第37-40页 |
二、基本内容的共性分析 | 第40-41页 |
三、基本内容的评价与反思 | 第41-43页 |
第四章 马克思生命本体论之于子思生命本体论的当代反思及启示意义 | 第43-47页 |
第一节 马克思生命本体论之于子思生命本体论的当代反思 | 第43-45页 |
一、缺乏科学理性,使人与现代化进程之间关系紧张 | 第43页 |
二、追求天人合一,却疏离了人与自然的交往关系 | 第43-44页 |
三、注重道德理性,却难以化解人与社会的冲突 | 第44-45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生命本体论之于子思生命本体论的当代启示 | 第45-47页 |
一、融合科学理性,完善生命意义 | 第45页 |
二、规约工具理性,圆融生命本性 | 第45-46页 |
三、消解理性与道德之间的紧张关系 | 第46-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