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33页 |
·非生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12-13页 |
·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 | 第13-17页 |
·植物逆境胁迫相关的渗透调节物质及其关键基因 | 第14-15页 |
·植物逆境胁迫相关的活性氧清除酶类及其关键基因 | 第15页 |
·植物逆境胁迫信号的转导与调控 | 第15-16页 |
·抗逆相关转录因子 | 第16-17页 |
·植物DREB类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DREB转录因子的结构 | 第18页 |
·DREB的分类 | 第18-19页 |
·DREB转录因子的功能 | 第19-20页 |
·DREB转录因子的表达调控 | 第20-21页 |
·利用DREB转录因子基因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 | 第21-22页 |
·花生DREB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花生高效再生体系的研究 | 第23-26页 |
·花生胚小叶高效再生体系 | 第23-24页 |
·花生胚轴高效再生体系 | 第24-25页 |
·花生子叶高效再生体系 | 第25页 |
·花生幼叶的再生体系 | 第25-26页 |
·农杆菌介导法基因转化技术体系的研究 | 第26-29页 |
·农杆菌介导植物基因转化的原理 | 第26-27页 |
·农杆菌介导基因转化的特点 | 第27页 |
·影响农杆菌介导基因转化的因素 | 第27-29页 |
·花生基因转化的进展 | 第29-32页 |
·花生基因转化方法研究 | 第29-30页 |
·利用功能基因改良花生的研究 | 第30-32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2-3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44页 |
·试验材料 | 第33-34页 |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菌种和质粒 | 第33页 |
·遗传转化培养基 | 第33-34页 |
·仪器设备 | 第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44页 |
·农杆菌介导AhDREB1基因的转化 | 第34-35页 |
·抗PPT试管苗的筛选 | 第35页 |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35-37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AhDREB1基因的表达量 | 第37-40页 |
·PEG处理下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及生理生化性状分析试验 | 第40-42页 |
·PEG处理下转基因植株中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40-41页 |
·PEG处理下转基因植株中活性氧清除酶的活性变化 | 第41-42页 |
·转基因植株的移栽 | 第42-43页 |
·砧木材料的准备 | 第42页 |
·组培再生苗的获得及接穗准备 | 第42页 |
·转基因植株的嫁接方法 | 第42-43页 |
·嫁接苗移栽田间 | 第43页 |
·花生遗传转化效率评价参数的计算公式 | 第43-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8页 |
·遗传转化高效基因型的筛选 | 第44-50页 |
·品种间愈伤诱导率及芽丛诱导率的差异 | 第44-47页 |
·品种间不定芽分化率的差异 | 第47-48页 |
·品种间再生率的差异 | 第48-50页 |
·品种间基因转化率的差异 | 第50页 |
·花生Ah DREB1基因转化材料的获得 | 第50-52页 |
·PPT抗性植株的PCR检测 | 第52-53页 |
·转基因植株中Ah DREB1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第53页 |
·PEG胁迫处理时Y1株系抗旱相关生理生化性状的变化 | 第53-56页 |
·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53-54页 |
·SOD酶活性的变化 | 第54-55页 |
·POD酶活性的变化 | 第55页 |
·PEG胁迫下转基因植株中CAT酶活性的变化 | 第55页 |
·MDA含量的变化 | 第55-56页 |
·PEG胁迫处理后Y1株系表型变化 | 第56-58页 |
4 讨论 | 第58-63页 |
·不同花生品种间遗传转化率的差异分析 | 第58页 |
·花生外植体褐化及玻璃化的解决途径 | 第58-59页 |
·转基因植株中Ah DREB1基因的表达量 | 第59-60页 |
·转基因植株中抗旱相关生理生化性状变化的分析 | 第60-62页 |
·PEG胁迫下转基因植株中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60-61页 |
·PEG胁迫对转基因植株中细胞膜脂氧化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 第61-62页 |
·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差异分析 | 第62-63页 |
5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5页 |
附录 1:主要化学试剂及缓冲液配制 | 第75-77页 |
附录 2:常用培养基配方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