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引言 | 第10-17页 |
| 一 立题依据 | 第10-14页 |
| ·上呼吸道感染的危害性及治疗的重要性 | 第10页 |
| ·制约感咳制剂临床应用的主要因素 | 第10页 |
| ·目前针对溶出度低、依从性差问题的解决方法 | 第10-14页 |
| 二 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14-17页 |
|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 仪器、试剂与药品 | 第17-19页 |
| 仪器 | 第17页 |
| 试剂 | 第17页 |
| 教品 | 第17-19页 |
| 第一章 感咳双清分散片的处方设计及制备工艺研究 | 第19-26页 |
| 第一节 感咳双清分散片的辅料种类筛选 | 第19-22页 |
| ·填充剂种类筛选 | 第19-20页 |
| ·崩解剂种类的筛选 | 第20-21页 |
| ·促崩剂微粉硅胶的选择 | 第21页 |
| ·润湿剂/黏合剂的选择 | 第21-22页 |
| 第二节 混料设计优化辅料用量 | 第22-24页 |
| ·因素范围的确定 | 第22页 |
| ·以MCC为填充剂的处方优化 | 第22-24页 |
| 第三节 处方验证 | 第24-25页 |
| ·以硫酸钙作填充剂的处方验证 | 第24-25页 |
| ·以MCC作填充剂的处方验证 | 第25页 |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第25-26页 |
| ·处方组成 | 第25页 |
| ·硫酸钙与MCC的选用原因 | 第25-26页 |
| ·分析含PVP的润湿剂 | 第26页 |
| ·微粉硅胶的优势分析 | 第26页 |
| 第二章 基于液相分散法的微粉硅胶装载黄芩苷、穿心莲内酯中间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26-44页 |
| 第一节 液相分散工艺溶剂的筛选 | 第26-30页 |
| ·黄芩苷溶解度的测定 | 第26-28页 |
| ·测定穿心莲内酯的溶解度 | 第28-30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0页 |
| 第二节 不同规格微粉硅胶粉体学性质的初步探索 | 第30-33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31页 |
| ·外观比较 | 第31页 |
| ·微观结构观察 | 第31页 |
| ·粒径分布测定 | 第31-32页 |
| ·红外光谱鉴别 | 第32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2-33页 |
| 第三节 微粉硅胶规格及与原料药比例筛选 | 第33-40页 |
| ·液相分散黄芩苷与穿心莲内酯的具体步骤 | 第33页 |
| ·微粉硅胶规格的筛选 | 第33-37页 |
| ·考察原料药与微粉硅胶的比例 | 第37-40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0页 |
| 第四节 中间粉体的物理表征及分析 | 第40-44页 |
| ·微观形态测定 | 第41页 |
| ·比表面积与孔隙度测定 | 第41-43页 |
| ·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 | 第43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基于粒子复合原理的黄芩苷-穿心莲内酯的包覆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 第44-49页 |
| 第一节 原料的前期处理及混合物的制备 | 第44页 |
| 第二节 黄芩苷-穿心莲内酯复合粒子的制备工艺考察 | 第44-46页 |
| ·评价标准的建立 | 第44-45页 |
| ·黄芩苷粉碎规律的研究 | 第45页 |
| ·复合粒子制备时间的考察 | 第45-46页 |
| 第三节 原料与其混合物、复合粒子的相关物理表征及分析 | 第46-49页 |
| ·扫描电镜(SEM)表征 | 第46-47页 |
| ·接触角的测定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 ·红外光谱的测定结果 | 第48-49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9页 |
| 第四章 三种分散片的制备工艺设计及对比评价 | 第49-60页 |
| 第一节 三种分散片的制备工艺设计 | 第49-50页 |
| 第二节 三种分散片的对比评价 | 第50-59页 |
| ·外观比较 | 第50页 |
| ·分散均匀性的对比 | 第50页 |
| ·含量测定 | 第50-55页 |
| ·三种分散片的溶出度测定 | 第55-59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全文总结 | 第60-61页 |
| 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61页 |
|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