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3页 |
1 绪论 | 第13-26页 |
·论文选题缘起 | 第13-20页 |
·北京市大学校园绿地的生态价值有待提升 | 第13页 |
·衡量校园绿地生态效益的绿化指标 | 第13页 |
·校园绿地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 第15-17页 |
·“风景园林生态化设计”提出的社会背景 | 第17-18页 |
·“景观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规划的结合 | 第18页 |
·从城市生境到校园生境的研究 | 第18页 |
·风景园林与校园生态性规划 | 第18-19页 |
·风景园林与其他学科生态化设计的交叉结合 | 第19页 |
·国内目前对生态型校园的探索 | 第19-20页 |
·题目的拟定 | 第20页 |
·对题目的解释 | 第20-22页 |
·“北京市”对研究地域的划定 | 第20页 |
·“大学校园绿化空间”的所指 | 第20页 |
·“生态化设计”的提出 | 第20-2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实地调研 | 第23-24页 |
·调查问卷 | 第24页 |
·文献阅读和资料整理 | 第24-25页 |
·实践检验 | 第25-26页 |
2 校园建设和生态理论思想 | 第26-39页 |
·朴素生态思想下的校园规划 | 第26-29页 |
·古代书院体现的生态思想 | 第26-27页 |
·奥姆斯特德校园规划理论 | 第27-29页 |
·期校园体现生态学思想对国内大学校园园林的影响 | 第29-30页 |
·生态理论思想 | 第30-31页 |
·等级理论 | 第30-31页 |
·尺度效应中的空间与时间 | 第31页 |
·生态学理论在校园中的应用 | 第31-39页 |
·校园中常见的“斑块类型” | 第31-33页 |
·校园绿地斑块特征对所在区域生态过程的影响 | 第33-34页 |
·影响廊道生态效益的因素 | 第34页 |
·校园中廊道在社会和生态连接方面的作用 | 第34页 |
·校园中的“基质” | 第34-35页 |
·校园园林绿地的“网络”化格局 | 第35页 |
·校园中的“景观最优化格局” | 第35-36页 |
·干扰在校园中的生态学意义 | 第36-37页 |
·食物链(网)原理与生物多样性原理 | 第37页 |
·可持续发展原理 | 第37-38页 |
·“景观生态学”对校园规划的启示 | 第38页 |
·参与性设计 | 第38-39页 |
3 校园绿地与城市绿地空间的融合 | 第39-46页 |
·北京市校园园林绿地空间的特点 | 第39-40页 |
·高密度的建筑群体 | 第39页 |
·院落围和式和行列式的建筑布局模式 | 第39-40页 |
·破碎化的园林绿地 | 第40页 |
·北京高校面临的气候与空气问题 | 第40-41页 |
·气候与空气问题 | 第40页 |
·针对气候与空气问题的生态化设计方法 | 第40-41页 |
·校园与城市的“连接度与连通性” | 第41-46页 |
·问题 | 第41页 |
·增加校园与城市社会连接度的方法 | 第41页 |
·连接校园绿地与城市绿地网络 | 第41-43页 |
·校园中连接破碎绿地的“生态连接” | 第43-46页 |
4 校园建筑中的绿化空间:中庭、庭院、屋顶花园和垂直绿化 | 第46-60页 |
·建筑与植物结合的空间处理手法 | 第46页 |
·植物空间在校园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 第46页 |
·研究的重点 | 第46页 |
·中庭园林绿化的生态化设计 | 第46-52页 |
·校园建筑中庭空间的多元化功能 | 第46-48页 |
·中庭环境条件下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 | 第48-50页 |
·适合北京气候条件的中庭室内植物种类 | 第50-51页 |
·体现地方文化的植物搭配 | 第51页 |
·具有维护室内环境健康功能的植物 | 第51-52页 |
·校园建筑庭院园林绿化的生态化设计 | 第52-54页 |
·满足一般功能的设计 | 第52页 |
·生态化设计方法 | 第52-54页 |
·屋顶花园 | 第54-56页 |
·一般性方法 | 第54-55页 |
·生态化方法 | 第55-56页 |
·垂直绿化 | 第56-60页 |
·垂直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 第56页 |
·藤本植物的分类 | 第56-58页 |
·建筑墙面材质的类型与植物选择 | 第58页 |
·墙面的朝向与植物选择 | 第58-59页 |
·建筑高度与植物选择 | 第59页 |
·建筑墙面色彩与植物的季相 | 第59页 |
·垂直绿化的种植形式 | 第59-60页 |
5 校园中具有生态修复、补偿功能的水景景观例举 | 第60-65页 |
·北京校园中的水景观现状调查 | 第60-61页 |
·生态展示性水景观——清华大学中的人工湿地 | 第61-62页 |
·生态修复性水景——韦尔斯利大学“女儿谷” | 第62-63页 |
·具有雨水收集功能的水景 | 第63-65页 |
6 校园各类场地的生态化设计 | 第65-79页 |
·活动的群体 | 第65页 |
·校园广场的功能 | 第65-66页 |
·校园各类场地的生态化设计方法 | 第66-69页 |
·一般方法 | 第66-67页 |
·生态化方法 | 第67-68页 |
·确定生态性铺装材料的标准 | 第68页 |
·环保生态型铺装材料的选择 | 第68-69页 |
·大学校园广场绿地的生态化设计案例分析 | 第69-79页 |
·校园入口广场 | 第69-70页 |
·行政办公区 | 第70-75页 |
·图书馆外广场 | 第75-76页 |
·学生宿舍区广场 | 第76-79页 |
7 提升校园园林绿地生态效益的植物种植设计 | 第79-95页 |
·北京市大学校园木本园林植物调查结果分析 | 第79-82页 |
·植物种类数量统计 | 第79页 |
·常用植物统计和分析 | 第79-81页 |
·对校园中应用的乡土植物分析 | 第81-82页 |
·北京市大学校园绿地植物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82-85页 |
·提升北京大学校园绿地生态效益的种植设计方式 | 第85-88页 |
·适地适树原则,以本地区乡土树种为主,名贵树种点缀 | 第85页 |
·实现校园植物种类多样性,丰富植被层次和植物种类 | 第85页 |
·推广“少水、少病虫害”植物的应用 | 第85-86页 |
·营造吸引野生动物的植物群落,实现生态型管理模式 | 第86页 |
·校园整体的植物配植结构能够保证有效增加绿量 | 第86-87页 |
·场地功能与植物本身的生态功能相结合 | 第87页 |
·在北京高校中需要广泛结合乡土植物 | 第87-88页 |
·适应北京气候及环境特征的耐寒植物 | 第88页 |
·低耗水型园林植物选择与搭配 | 第88-90页 |
·低耗水植物 | 第88-89页 |
·校园节水型绿地植物配植方式 | 第89页 |
·不同季节耗水量不同的植物配植方式 | 第89-90页 |
·在校园绿地中营建野生动物栖息地 | 第90-91页 |
·校园中的野生动物 | 第90页 |
·面临的生态问题 | 第90页 |
·面临的社会问题 | 第90页 |
·栖息地设计方法 | 第90-91页 |
·有效增加绿量的植物群落层次结构设计 | 第91-92页 |
·调节校园小气候的绿地植物配植 | 第92-95页 |
·对校园热岛效应与雾霾天气有缓解作用的植物 | 第92-94页 |
·校园生态防护带 | 第94-95页 |
8 结论 | 第95-99页 |
·对论文的创新点总结 | 第95-97页 |
·理论研究 | 第95页 |
·连通校园与城市绿地空间的方法 | 第95-96页 |
·对校园自然植被的保护 | 第96页 |
·提高校园现有绿地生态效益的方法 | 第96页 |
·在建筑空间中结合绿化空间 | 第96-97页 |
·对校园生态性绿地空间未来发展的思考 | 第97-99页 |
·校园建设慎用“生态”之词 | 第97页 |
·建立可持续型校园绿地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 第97页 |
·“参与化”的管理模式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附录 | 第103-111页 |
作者简介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