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海底粉土波致孔压精细观测及液化评判方法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方法 | 第12-14页 |
| ·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 ·室内模拟实验 | 第13页 |
| ·原位测试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路线 | 第15页 |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6-22页 |
| ·研究区位置 | 第16页 |
|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6-18页 |
| ·水深地形 | 第16-17页 |
| ·海底地貌 | 第17-18页 |
| ·水文气象概况 | 第18-20页 |
| ·气象概况 | 第18-19页 |
| ·水文条件 | 第19-20页 |
| ·工程地质概况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波浪作用下孔压观测 | 第22-34页 |
| ·概述 | 第22-23页 |
| ·监测点概况 | 第23-24页 |
| ·数据与方法 | 第24-26页 |
| ·监测设备 | 第24-26页 |
| ·监测、分析方法 | 第26页 |
| ·结果 | 第26-31页 |
| ·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 | 第26-31页 |
| ·超孔压变化情况 | 第31页 |
| ·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波浪作用下孔压计算 | 第34-44页 |
| ·数据 | 第34页 |
| ·计算方法 | 第34-37页 |
| ·瞬时孔隙水压力 | 第35页 |
| ·残余孔隙水压力 | 第35-37页 |
| ·计算结果 | 第37-39页 |
| ·讨论 | 第39-42页 |
| ·瞬时、累积孔压主要影响因素 | 第39-42页 |
| ·参数选取 | 第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研究区液化评判方法 | 第44-58页 |
| ·液化综述 | 第44页 |
| ·现有液化评判方法 | 第44-50页 |
| ·地震液化判别方法 | 第44-47页 |
| ·波浪作用下液化判别 | 第47-50页 |
| ·观测点液化评判 | 第50-53页 |
| ·瞬时液化结果 | 第50-51页 |
| ·残余液化结果 | 第51-53页 |
| ·讨论 | 第53-57页 |
| ·计算液化结果讨论 | 第53-54页 |
| ·水深-波高对应关系 | 第54-56页 |
| ·水深-波高-液化深度对应关系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六章 研究区液化区划分 | 第58-78页 |
| ·概述 | 第58页 |
| ·数据与方法 | 第58-59页 |
| ·数据 | 第58页 |
| ·方法 | 第58-59页 |
| ·液化区划分 | 第59-72页 |
| ·剪切力判据计算结果 | 第59-64页 |
| ·超孔压判据结果 | 第64-69页 |
| ·扰动层与计算液化深度对比 | 第69-72页 |
| ·讨论 | 第72-77页 |
| ·液化区分布 | 第72-74页 |
| ·液化深度影响因素 | 第74-76页 |
| ·扰动层与计算液化深度 | 第76-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