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镇化背景下的围墙景观人性化研究
|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1 绪论 | 第14-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 ·城镇化背景 | 第14页 |
| ·街区制的提出 | 第14页 |
|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 ·围墙 | 第14-15页 |
| ·围墙景观 | 第15页 |
| ·城镇化 | 第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2 围墙人性化相关属性研究 | 第23-28页 |
| ·围墙人性化相关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 ·空间感知理论 | 第23页 |
| ·园林美学理论 | 第23-24页 |
| ·园林工程理论 | 第24页 |
| ·层次分析法(AHP)理论 | 第24页 |
| ·围墙起源与发展 | 第24-25页 |
| ·围墙起源 | 第24页 |
| ·围墙的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 ·围墙文化内涵 | 第25-26页 |
| ·“天圆地方”学说 | 第25-26页 |
| ·风水理论 | 第26页 |
| ·儒家文化 | 第26页 |
| ·“保守”的民族性格 | 第26页 |
| ·古代围墙对现代围墙设计的借鉴意义 | 第26-28页 |
| ·空间层次营造 | 第27页 |
| ·意境营造 | 第27页 |
| ·线性变化 | 第27-28页 |
| 3 围墙人性化设计探讨 | 第28-44页 |
| ·围墙人性化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28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28页 |
| ·突出个性原则 | 第28页 |
| ·地域性原则 | 第28-29页 |
| ·围墙功能人性化 | 第29-30页 |
| ·物质功能 | 第29-30页 |
| ·精神功能 | 第30页 |
| ·围墙空间人性化 | 第30-34页 |
| ·围墙空间分隔与围合 | 第30-32页 |
| ·围墙空间渗透联系 | 第32-34页 |
| ·围墙视觉人性化 | 第34-40页 |
| ·围墙比例与尺度 | 第34-36页 |
| ·围墙的色彩与材料 | 第36-39页 |
| ·围墙地域文化表达 | 第39-40页 |
| ·实现围墙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 第40-43页 |
| ·围墙与植物的结合 | 第40-41页 |
| ·围墙风格与主体建筑风格统一 | 第41-42页 |
| ·合理利用地形 | 第42-43页 |
| ·围墙与其他景观设施相结合 | 第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4 围墙人性化评价体系构建 | 第44-54页 |
| ·评价目标和意义 | 第44页 |
| ·评价方法概述 | 第44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4-50页 |
| ·评价模型的介绍 | 第44-4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6-48页 |
| ·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与其一次性检验 | 第48-50页 |
| ·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 ·物质属性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第51页 |
| ·功能属性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第51页 |
| ·空间属性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第51页 |
| ·视觉属性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第51-52页 |
| ·环境融合性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第52页 |
| ·综合评价办法 | 第52-53页 |
| ·评价标准的建立 | 第52页 |
| ·数据获取方法 | 第52页 |
| ·数据整理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5 福州围墙调查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69页 |
| ·研究概况 | 第54-55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54页 |
| ·调查区域的选择 | 第54页 |
| ·调查方法 | 第54页 |
| ·调查对象 | 第54-55页 |
| ·调查地点 | 第55页 |
| ·实地调查分析 | 第55-65页 |
| ·公园围墙实例调查分析 | 第55-58页 |
| ·居住区围墙实例调查分析 | 第58-61页 |
| ·单位围墙实例调查分析 | 第61-65页 |
| ·围墙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65-67页 |
| ·公园围墙评价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 ·居住区围墙评价结果分析 | 第67页 |
| ·单位围墙评价结果分析 | 第67页 |
| ·小结 | 第67-69页 |
| 6 围墙景观提升策略 | 第69-75页 |
| ·提倡虚拟围墙的围合形式 | 第69-71页 |
| ·利用绿化带界定空间 | 第69-70页 |
| ·通过景观设施界定空间 | 第70页 |
| ·利用地形与植被实现空间自然过渡 | 第70-71页 |
| ·利用水体形成空间自然分隔 | 第71页 |
| ·增强围墙景观的艺术性 | 第71-72页 |
| ·采用多样化的材料进行围墙的建设 | 第71-72页 |
| ·丰富围墙的空间造型 | 第72页 |
| ·充分展现地域文化 | 第72-73页 |
| ·增强围墙的生态性 | 第73-74页 |
| ·增强实体围墙的墙面绿化 | 第73页 |
| ·提倡破墙透绿的做法 | 第73-74页 |
| ·处理好围墙内外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 | 第74-75页 |
| 7 结论、创新与展望 | 第75-78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创新 | 第76页 |
| ·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附录一:围墙人性化评价体系指标筛选调查表 | 第81-82页 |
| 附录二:围墙评价指标权重征询表 | 第82-84页 |
| 附录三:围墙评分调查问卷 | 第84-8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