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历史分析法 | 第9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9页 |
·实证调查法 | 第9页 |
·归纳演绎法 | 第9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9页 |
·研究框架 | 第9-11页 |
第2章 劳教制度废除后的新生问题及各套方案分析 | 第11-22页 |
·劳教制度简述 | 第11-12页 |
·劳教制度废除后的遗留及新生问题 | 第12-16页 |
·类劳教制度的改革 | 第12-14页 |
·非正常上访训诫教育制度的异化 | 第14-15页 |
·劳教制度废除后能否导致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的争论 | 第15-16页 |
·劳教制度废除后的各类应对方案及利弊分析 | 第16-22页 |
·保安处分制度理论及形式 | 第16-17页 |
·轻罪制度及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适用 | 第17-19页 |
·二元分流说 | 第19页 |
·结合中国国情的各类方案利弊分析 | 第19-22页 |
第3章 违法行为矫治法理论及实践之可行性探析 | 第22-28页 |
·违法行为矫治将轻缓化、司法化、法定化 | 第22-25页 |
·违法行为矫治的轻缓化 | 第22-25页 |
·违法行为矫治程序的司法化 | 第25页 |
·违法行为矫治制度的法定化 | 第25页 |
·制定违法行为矫治法具有实践可行性 | 第25-28页 |
第4章 违法行为矫治法之实体构建 | 第28-38页 |
·违法行为矫治法的性质及特征 | 第28-29页 |
·违法行为矫治法的立法原则 | 第29-31页 |
·法治原则 | 第29页 |
·程序正当原则 | 第29-30页 |
·适当性原则 | 第30页 |
·保障人权原则 | 第30页 |
·矫治教育原则 | 第30-31页 |
·适用违法行为矫治法构成要件 | 第31页 |
·矫治对象 | 第31-33页 |
·不适用上访、闹访、缠访者 | 第31-32页 |
·不适用有犯罪行为但不应起诉的行为人 | 第32页 |
·不适用偶尔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行为人 | 第32页 |
·违法行为矫治法平等适用于港澳台同胞和外国人 | 第32-33页 |
·违法行为矫治法适用于触犯《刑法》但不具刑事责任能力人 | 第33页 |
·违法行为矫治法适用于实施部分原劳教违法行为人 | 第33页 |
·违法行为矫治法适用于多次严重违反治安管理并屡教不改的行为 | 第33页 |
·违法行为矫治事由及应对 | 第33-35页 |
·矫治措施 | 第35-38页 |
·社区矫正 | 第35-36页 |
·强制隔离戒毒 | 第36页 |
·工读学校教育 | 第36页 |
·收容教养 | 第36-37页 |
·收容教育 | 第37页 |
·强制医疗 | 第37-38页 |
第5章 违法行为矫治法之程序支撑 | 第38-41页 |
·违法行为矫治法的普通庭审程序 | 第38-39页 |
·立案调查 | 第39页 |
·审查起诉 | 第39页 |
·审判程序 | 第39页 |
·违法行为矫治法的速裁程序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