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生态哲学思想意蕴探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8-10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朱熹生态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6-20页 |
一、政治局面动荡,军垦破坏环境 | 第16-17页 |
二、经济表面繁荣,资源消耗严重 | 第17-18页 |
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矛盾凸显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朱熹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20-25页 |
一、朱熹早期的成长经历 | 第20-21页 |
二、儒、佛、道对朱熹生态哲学思想的影响 | 第21-23页 |
(一) 先秦儒家生态哲学观的启发性引导 | 第21-23页 |
(二) 佛老生态哲学思想的影响 | 第23页 |
三、北宋理学生态伦理思想的推动 | 第23-25页 |
第四章 朱熹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5-32页 |
一、万物一理的生态整体观 | 第25-27页 |
(一) 人性、物性同得“天地之理” | 第25-26页 |
(二) 人性、物性“理同而气异” | 第26-27页 |
二、存理灭欲的生态伦理观 | 第27-28页 |
(一) 理生万物 | 第27页 |
(二) 以理制欲 | 第27-28页 |
三、“生生之仁”的生态价值观 | 第28-30页 |
(一) 天地以生物为心 | 第28-29页 |
(二) “生生之德”即是仁 | 第29-30页 |
四、“节用爱物”的生态实践观 | 第30-32页 |
(一) “循天道顺自然”的准则 | 第30-31页 |
(二) “取有时用有度节”的倡导 | 第31-32页 |
第五章 朱熹生态哲学思想评价及现实价值 | 第32-37页 |
一、朱熹生态哲学思想的评价 | 第32-33页 |
(一) 朱熹生态哲学思想的合理性 | 第32-33页 |
(二) 朱熹生态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 第33页 |
二、朱熹生态哲学思想现实价值 | 第33-37页 |
(一) 天人一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第34页 |
(二) 仁民爱物,厚植遵循自然规律新理念 | 第34-35页 |
(三) 节用灭欲,促进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资源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