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废弃物两相厌氧发酵工艺产沼气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 ·课题背景 | 第15-17页 |
| ·厌氧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 ·国外厌氧技术处理蔬菜废弃物产沼气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国外两相厌氧技术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 ·国外厌氧发酵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 ·国内厌氧技术处理蔬菜废弃物产沼气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 ·国内蔬菜废弃物产沼气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国内两相厌氧技术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25-28页 |
| ·课题来源 | 第25页 |
|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页 |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试验验装置与方法 | 第28-36页 |
| ·试验装置 | 第28-30页 |
| ·产酸相反应器 | 第28页 |
| ·产甲烷相反应器 | 第28-29页 |
| ·两相厌氧发酵装置 | 第29-30页 |
| ·试验方法 | 第30-33页 |
| ·单一蔬菜废弃物厌氧发酵启动及运行 | 第30-31页 |
| ·混合蔬菜废弃物厌氧发酵启动及运行 | 第31-32页 |
| ·甲烷相出水回流对两相厌氧消化影响 | 第32-33页 |
| ·化学指标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 ·挥发性脂肪酸气相色谱检测方法 | 第34页 |
| ·样品的制备及预处理 | 第34页 |
| ·程序升温法 | 第34页 |
| ·微生物种类及丰度分子生物学分析 | 第34-35页 |
| ·DNA提取和扩增 | 第34页 |
| ·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34-35页 |
| ·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 第35-36页 |
| ·电子显微镜下甲烷菌的观察 | 第35页 |
| ·扫描电镜下甲烷菌的观察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单一蔬菜废弃底物中温两相厌氧发酵特性研究 | 第36-48页 |
| ·单一底物中温两相厌氧发酵酸化特性研究 | 第37-39页 |
| ·酸化相中挥发性脂肪酸(VFAs)和pH的变化 | 第37-38页 |
| ·酸化相中ORP和NH_4~+-N的变化 | 第38-39页 |
| ·单一底物中温两相厌氧发酵甲烷化特性研究 | 第39-46页 |
| ·甲烷相中日沼气产量和甲烷含量的变化 | 第39-42页 |
| ·甲烷相中ORP和NH_4~+-N的变化 | 第42-43页 |
| ·甲烷相中挥发性脂肪酸(VFAs)和pH的变化 | 第43-45页 |
| ·甲烷相中甲烷细菌浓度和TS%的变化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混合蔬菜废弃底物中温两相厌氧发酵特性研究 | 第48-65页 |
| ·混合底物进料厌氧发酵产酸相特性研究 | 第49-55页 |
| ·白菜和马铃薯废弃物不同比例混合发酵产酸情况 | 第49-51页 |
| ·混合蔬菜废弃物厌氧发酵产酸情况 | 第51-53页 |
| ·酸化相菌群群落分析研究 | 第53-55页 |
| ·混合底物进料厌氧发酵产甲烷相特性研究 | 第55-63页 |
| ·白菜和马铃薯废弃物不同比例混合甲烷相产气情况 | 第55-57页 |
| ·混合蔬菜废弃物甲烷相产气情况 | 第57-61页 |
| ·甲烷相菌群群落分析研究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五章 甲烷相出水回流对两相厌氧发酵特性影响 | 第65-81页 |
| ·相同负荷下不同回流比对两相厌氧消化影响 | 第65-72页 |
| ·甲烷相出水回流至酸化相对两相厌氧消化影响 | 第66-70页 |
| ·甲烷相出水回流至甲烷相对两相厌氧消化影响 | 第70-72页 |
| ·不同负荷下相同回流比对两相厌氧消化影响 | 第72-79页 |
| ·甲烷相出水回流至酸化相对两相厌氧消化影响 | 第72-77页 |
| ·甲烷相出水回流至甲烷相对两相厌氧消化影响 | 第77-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创新点 | 第81-85页 |
| ·主要结论 | 第81-83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83页 |
| ·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