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自然循环铅冷快堆SNCLFR-100热工水力设计与安全分析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34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 ·研究对象 | 第15-20页 |
| ·冷却剂主要特点 | 第15-17页 |
| ·铅冷快堆主要特点 | 第17-18页 |
| ·小型自然循环反应堆主要特点 | 第18-2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31页 |
| ·俄罗斯 | 第20-22页 |
| ·美国 | 第22-25页 |
| ·欧盟 | 第25-30页 |
| ·中国 | 第30-31页 |
|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31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31-34页 |
| 第2章 热工水力设计 | 第34-60页 |
| ·小型自然循环铅冷快堆单通道分析模型 | 第34-45页 |
| ·单通道模型 | 第34-36页 |
| ·压降模型 | 第36-41页 |
| ·热传导模型 | 第41-43页 |
| ·热通道因子 | 第43页 |
| ·物性参数 | 第43-45页 |
| ·程序开发及验证 | 第45-47页 |
| ·程序开发 | 第45-46页 |
| ·程序验证 | 第46-47页 |
| ·方案设计 | 第47-57页 |
| ·设计目标与约束条件 | 第47-53页 |
| ·关键参数选择 | 第53-55页 |
| ·方案设计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 第3章 堆芯热工水力特性分析 | 第60-82页 |
| ·堆芯流量分配特性分析 | 第60-69页 |
| ·理论分析模型 | 第60-62页 |
| ·程序开发及验证 | 第62-66页 |
| ·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66-69页 |
| ·堆芯子通道特性分析 | 第69-74页 |
| ·分析方法 | 第69页 |
| ·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69-74页 |
| ·堆芯关键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74-79页 |
| ·分析方法 | 第74-75页 |
| ·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75-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 第4章 瞬态安全分析程序开发 | 第82-112页 |
| ·程序开发背景及思路 | 第82-84页 |
| ·程序开发背景 | 第82-83页 |
| ·程序开发思路 | 第83-84页 |
| ·理论模型及数值方法 | 第84-102页 |
| ·点堆动力学模块 | 第84-89页 |
| ·燃料棒热分析模块 | 第89-100页 |
| ·计算流体力学模块 | 第100-102页 |
| ·程序开发及验证 | 第102-109页 |
| ·程序结构 | 第102-103页 |
| ·程序验证 | 第103-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2页 |
| 第5章 典型事故分析 | 第112-134页 |
| ·安全判定准则 | 第112-113页 |
| ·计算模型 | 第113-117页 |
| ·几何模型建立 | 第113-115页 |
| ·堆芯等效处理 | 第115页 |
| ·网格划分 | 第115-116页 |
| ·数值方法 | 第116页 |
| ·模型验证 | 第116-117页 |
| ·典型事故分析 | 第117-131页 |
| ·有保护超功率(PTOP) | 第118-121页 |
| ·无保护超功率(UTOP) | 第121-124页 |
| ·有保护失热阱(PLOHS) | 第124-127页 |
| ·无保护失热阱(ULOHS) | 第127-131页 |
| ·安全特性评述 | 第131-133页 |
| ·铅冷却剂相关的安全特性 | 第131-132页 |
| ·自然循环冷却相关的安全特性 | 第132页 |
| ·小型模块化相关的安全特性 | 第132-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4-138页 |
| ·论文内容总结 | 第134-135页 |
|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第135-137页 |
| ·工作展望 | 第137-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50页 |
| 致谢 | 第150-152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52-154页 |
| 在读期间获奖情况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