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活血通络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活血通络相关概念析意 | 第9-11页 |
(一) 血瘀证的概念 | 第9页 |
(二) 络脉的概念 | 第9-10页 |
(三) 活血通络法 | 第10页 |
(四) 张仲景的活血通络法 | 第10-11页 |
二、活血通络法的形成过程 | 第11-17页 |
(一) 活血通络法萌芽阶段 | 第11-12页 |
(二) 活血通络法形成期 | 第12-17页 |
1. 《黄帝内经》对活血通络法的贡献 | 第12-14页 |
2. 《神农本草经》对活血通络法的贡献 | 第14页 |
3. 活血通络法基本形成—《伤寒杂病论》的贡献 | 第14-17页 |
三、活血通络法的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一) 络脉的独特生理功能及其特点 | 第17-18页 |
(二) 络脉的病理变化及特点 | 第18-20页 |
(三) 络病的病因病机研究 | 第20-21页 |
(四) 治法原则 | 第21-22页 |
(五) 活血通络法的运用辨析 | 第22-24页 |
四、张仲景活血通络法的分类 | 第24-30页 |
(一) 祛邪活血通络法 | 第24-27页 |
1. 祛瘀活血通络法 | 第24-25页 |
2. 理气活血通络法 | 第25-26页 |
3. 祛寒活血通络法 | 第26页 |
4. 清热活血通络法 | 第26-27页 |
(二) 扶正通络法 | 第27-30页 |
1. 益气活血通络法 | 第27-28页 |
2. 养阴活血通络法 | 第28-30页 |
五、张仲景活血通络法的特点 | 第30-35页 |
(一) 活血通络,重在散结 | 第30-31页 |
(二) 活血通络,和缓入络 | 第31-33页 |
(三) 活血通络,以攻为主,兼以养络 | 第33-35页 |
六、张仲景活血通络法用药特点 | 第35-39页 |
(一) 首用虫药通络 | 第35页 |
(二) 善用散结药物 | 第35-36页 |
(三) 惯用通行药物 | 第36-39页 |
七、张仲景活血通络法对后世的影响 | 第39-44页 |
(一) 隋唐时代 | 第39-40页 |
(二) 宋金元时代 | 第40-41页 |
(三) 明清时期 | 第41-44页 |
八、张仲景与叶天士活血通络法差异探讨 | 第44-49页 |
(一) 叶天士对张仲景活血通络法的理论继承与发扬 | 第44-45页 |
1. 络病的病因认识 | 第44-45页 |
2. 络病的临床表现 | 第45页 |
3. 络病的治法认识 | 第45页 |
(二) 叶天士对张仲景活血通络法的方药继承与发扬 | 第45-47页 |
(三) 叶天士在治疗具体疾病上的继承与发扬 | 第47-49页 |
1. 中风病治疗差异 | 第47页 |
2. 癥瘕治疗差异 | 第47-49页 |
九、张仲景活血通络法的局限性探讨 | 第49-53页 |
(一) 张仲景活血通络法局限性解析的重要性探讨 | 第49-50页 |
(二) 络病理论基础模糊 | 第50页 |
(三) 活血通络法所治疾病种类单一 | 第50-51页 |
(四) 活血通络法的方药特点欠丰富 | 第51-53页 |
十、活血通络法的现代研究 | 第53-70页 |
(一) 活血通络法的现代研究总论 | 第53-54页 |
1. 临床研究探索 | 第53页 |
2. 中西医对应探索 | 第53-54页 |
(二) 活血通络方剂的现代研究 | 第54-64页 |
1. 旋覆花汤 | 第54页 |
2. 大黄蛰虫丸 | 第54-56页 |
3. 桂枝茯苓丸 | 第56-59页 |
4. 鳖甲煎丸 | 第59-61页 |
5. 黄芪桂枝五物汤 | 第61-63页 |
6. 升麻鳖甲汤 | 第63-64页 |
(三) 活血通络药物现代研究 | 第64-70页 |
1. 蛰虫 | 第64页 |
2. 虻虫 | 第64-65页 |
3. 水蛭 | 第65-66页 |
4. 鳖甲 | 第66页 |
5. 蜣螂 | 第66-67页 |
6. 蛴螬 | 第67页 |
7. 鼠妇 | 第67页 |
8. 白鱼 | 第67-68页 |
9. 蜘蛛 | 第68页 |
10. 蜂房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9页 |
个人简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