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反转新闻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反转新闻中受众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反转新闻中的受众认知框架及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研究问题与理论资源 | 第16-19页 |
1.3.1 研究问题 | 第16-17页 |
1.3.2 理论资源 | 第17-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0-2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2 本文创新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拟态环境视角下反转新闻的定义和特点 | 第23-29页 |
2.1 反转新闻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2.1.1 反转新闻与假新闻 | 第23-24页 |
2.1.2 反转新闻的概念 | 第24-25页 |
2.2 拟态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特点 | 第25-29页 |
2.2.1 以“有图有真相”曝于网络 | 第25页 |
2.2.2 传播时间短,舆论转换速度快 | 第25-26页 |
2.2.3 上榜事件讨论空间大 | 第26页 |
2.2.4 新闻当事人被贴标签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拟态环境视角下反转新闻的动因及过程 | 第29-35页 |
3.1 拟态环境下反转新闻的动因 | 第29-31页 |
3.1.1 “眼球经济”为新闻反转提供温床 | 第29-30页 |
3.1.2 经济利益催生了传播营销 | 第30-31页 |
3.1.3 受众狂欢情绪为新闻反转提供帮手 | 第31页 |
3.2 拟态环境下反转新闻的过程 | 第31-35页 |
3.2.1 热点议题:“引爆”公众情感宣泄 | 第32页 |
3.2.2 时间短暂:“挤压”媒体盲目跟风 | 第32-33页 |
3.2.3 舆论拐点:引发事件崎变 | 第33页 |
3.2.4 真相落定:新一轮的舆论混战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反转新闻中受众的认知框架 | 第35-45页 |
4.1 反转新闻中的受众 | 第35-38页 |
4.1.1 积极参与的传播者 | 第36-37页 |
4.1.2 发泄情绪的狂欢者 | 第37-38页 |
4.1.3 个人隐私的窥视者 | 第38页 |
4.2 反转新闻中受众认知框架 | 第38-45页 |
4.2.1 邻比情感操纵下的“情感认同”框架 | 第39-40页 |
4.2.2 预先期望视野下的“盲目审判”框架 | 第40-41页 |
4.2.3 习惯性漠视造成的“思维定势”框架 | 第41页 |
4.2.4 自主意识觉醒下的“自我修正”框架 | 第41-45页 |
第五章 反转新闻中受众认知框架的负面效能及规避 | 第45-51页 |
5.1 反转新闻中受众认知框架的负面效能 | 第45-47页 |
5.1.1 对新闻事实的过度消费 | 第45-46页 |
5.1.2 受众产生“屈从式消费” | 第46页 |
5.1.3 情绪激化后的理性缺失 | 第46-47页 |
5.2 负面效能的规避策略 | 第47-51页 |
5.2.1 受众层面:培养理性意识与提高媒介素养 | 第47-48页 |
5.2.2 媒介层面:回归新闻专业主义与创新报道方式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1 2013年度至2016年度的反转新闻事件梳理 | 第55-63页 |
附录2 2013年度至2016年度的反转新闻事件发生要素提取 | 第63-67页 |
附录3 典型案例的网民话语分析表(数据来源于蚁坊软件舆情监测报告)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