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21页 |
·海岛旅游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模糊综合评价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云模型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2-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2 基础理论 | 第24-52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海岛及海岛旅游 | 第24页 |
·环境承载力及旅游环境承载力 | 第24-25页 |
·旅游环境承载力组成及特征 | 第25-27页 |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组成体系 | 第25-26页 |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52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系统科学理论 | 第28-29页 |
·承载力理论 | 第29-30页 |
·云模型理论基础 | 第30-41页 |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基础 | 第41-52页 |
3 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 | 第52-65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52-53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52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52-53页 |
·代表性原则 | 第53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53页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 第53页 |
·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3-58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 第53-55页 |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 第55页 |
·构建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55-58页 |
·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第58-60页 |
·自然环境承载力 | 第58-59页 |
·经济环境承载力 | 第59页 |
·社会环境承载力 | 第59-60页 |
·评价指标的具体解释 | 第60-62页 |
·指标标准化及权重确定 | 第62-63页 |
·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等级标准的确立 | 第63-65页 |
4 基于云模型改进的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第65-78页 |
·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第65-67页 |
·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65-67页 |
·基于云模型改进的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第67-78页 |
·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不足 | 第68-69页 |
·基于云模型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改进 | 第69-78页 |
5 示例应用对比 | 第78-9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78-84页 |
·自然环境 | 第78-79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79-80页 |
·现状建设情况 | 第80-81页 |
·交通现状 | 第81-82页 |
·基础设施现状 | 第82-83页 |
·现状特征总结 | 第83-84页 |
·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实例研究 | 第84-87页 |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84-85页 |
·承载力区间的划分 | 第85页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85-87页 |
·基于云模型改进的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实例研究 | 第87-93页 |
·海岛旅游承载力评语集云模型 | 第87页 |
·计算权重 | 第87-90页 |
·确定单个影响因子隶属云 | 第90-91页 |
·综合评价 | 第91-93页 |
·实例研究对比 | 第93-9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95-98页 |
·论文总结 | 第95页 |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 第95-96页 |
·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7页 |
附录 | 第10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作者简历及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