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和油田H76断块TⅢ油层组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7-13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沉积相研究 | 第7-9页 |
·砂层空间叠置关系研究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11-1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17页 |
·研究区位置 | 第13页 |
·构造特征 | 第13-15页 |
·区域地层概况 | 第15-17页 |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7-26页 |
·划分方案 | 第17页 |
·地层对比依据 | 第17-21页 |
·标志层 | 第17-19页 |
·基准面沉积旋回 | 第19-20页 |
·小层对比 | 第20-21页 |
·小层对比成果 | 第21-26页 |
第4章 沉积微相研究 | 第26-49页 |
·研究区沉积背景 | 第26-27页 |
·沉积相研究 | 第27-38页 |
·沉积学标志 | 第27-33页 |
·地震相标志 | 第33-35页 |
·测井相标志 | 第35-38页 |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38-40页 |
·扇根亚相 | 第38-39页 |
·扇中亚相 | 第39-40页 |
·沉积微相展布与演化 | 第40-49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40-43页 |
·连井相分析 | 第43-47页 |
·平面相展布 | 第47-49页 |
第5章 砂体分布特征研究 | 第49-81页 |
·砂泥岩划分 | 第49-50页 |
·砂体平面分布规律 | 第50-55页 |
·有效砂体识别 | 第55-60页 |
·岩性与物性关系 | 第55-57页 |
·电性与含油性关系 | 第57页 |
·储层参数计算 | 第57-59页 |
·解释标准建立 | 第59-60页 |
·有效砂体平面分布规律 | 第60-67页 |
·有效砂体控制因素分析 | 第67-68页 |
·砂层空间叠置关系 | 第68-81页 |
·复合砂层内部层次划分 | 第68-70页 |
·砂层空间叠置形式 | 第70-81页 |
第6章 剩余油分布模式探讨 | 第81-85页 |
·砂层空间叠置形式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 第81-85页 |
·“交错式”砂层空间叠置形式与剩余油的关系 | 第81-83页 |
·“叠加式”砂层空间叠置形式与剩余油的关系 | 第83-8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