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沾化凹陷渤南洼陷超压系统与油气成藏研究

作者简介第1-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9页
第一章 前言第19-38页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9-2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21-34页
     ·沉积物压实作用第21-23页
     ·超压成因类型第23-25页
     ·超压测井机理及解释第25-30页
     ·超压封盖层形成与成岩作用第30-33页
     ·渤南洼陷研究现状第33-34页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主要类容第34-36页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34-35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5-36页
 §1.4 论文完成主要工作量第36-37页
 §1.5 主要创新点第37-38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含油气特征第38-62页
 §2.1 构造单元划分与演化第39-43页
     ·构造单元划分第39-42页
     ·构造演化第42-43页
 §2.2 盆地沉降、充填特征第43-49页
     ·沉降史分析第43-44页
     ·构造沉降与充填序列第44页
     ·岩性充填序列第44-47页
     ·沉积相展布特征第47-49页
 §2.3 烃源岩特征第49-59页
     ·烃源岩分布及地化特征第49-51页
     ·烃源岩热演化及排烃史第51-59页
 §2.4 油气富集特征第59-62页
     ·油气富集样式第59-60页
     ·渤南洼陷油气藏分布规律第60-62页
第三章 超压系统特征及演化第62-116页
 §3.1 实测砂岩超压特征第62-66页
     ·流体压力第62-65页
     ·地层温度第65-66页
 §3.2 泥岩超压响应特征及预测第66-74页
     ·数据处理与压力预测方法第67-70页
     ·泥岩超压测井响应第70-74页
 §3.3 超压结构特征第74-78页
     ·剖面压力结构第74-75页
     ·超压段岩性构成第75-76页
     ·超压结构主控因素第76-78页
 §3.4 超压成因第78-90页
     ·前人研究成果第78-79页
     ·超压成因间接证据第79-83页
     ·泥岩有效应力特征第83-87页
     ·超压成因及贡献第87-90页
 §3.5 超压地震速度响应特征及预测第90-108页
     ·超压地震速度响应及速度获取第90-94页
     ·地震压力三维可视化第94-102页
     ·超压预测误差分析与校正第102-108页
 §3.6 超压演化史第108-116页
     ·超压演化史模拟第108-113页
     ·流体包裹体恢复超压演化史第113-116页
第四章 超压砂岩成岩作用及流体特征第116-180页
 §4.1 油气盖层与超压封隔层第116-121页
     ·盖层类型和作用第116-118页
     ·渤南洼陷压力封隔层第118-121页
 §4.2 砂岩储层的基本特征第121-128页
     ·沉积学特征第121-122页
     ·岩石学特征第122-124页
     ·碎屑结构第124页
     ·胶结物类型与含量第124-126页
     ·储层物性第126-128页
 §4.3 成岩作用类型及孔隙损失机理第128-137页
     ·压实作用第128页
     ·胶结作用第128-134页
     ·溶解作用第134-135页
     ·其它作用第135-136页
     ·成岩减孔机理第136-137页
 §4.4 成岩环境与成岩演化历史第137-157页
     ·早期成岩环境第137-145页
     ·今地层水化学场特征第145-152页
     ·成岩阶段划分及成岩序列第152-157页
 §4.5 流体活动温度特征第157-168页
     ·烃类流体特征及其形成与充注第158-162页
     ·氧同位素温度特征第162-168页
 §4.6 流体活动与胶结物成岩特征第168-180页
     ·烃源岩热演化与酸性流体形成第168-170页
     ·碳酸盐胶结物与古流体活动第170-180页
第五章 超压系统控制油气运聚分析第180-205页
 §5.1 关键成藏期油势分析第180-189页
     ·基本原理及参数选取第180-186页
     ·油气运聚演化史第186-189页
 §5.2 成藏动力系统划分第189-201页
     ·成藏动力系统划分第189-190页
     ·超压区内油气成藏第190-193页
     ·常压区油气运移、成藏第193-197页
     ·膏岩层系对压力及成藏的影响第197-201页
 §5.3 油气成藏模式第201-205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第205-208页
致谢第208-209页
参考文献第209-224页

论文共2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地区金矿床时空演化、矿床成因及成矿构造背景
下一篇: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东缘构造—岩浆事件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