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堆积体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支护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引言 | 第8-15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滑坡的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滑坡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风化堆积体滑坡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 第15-29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5-17页 |
·地形地貌 | 第15-16页 |
·地层岩性 | 第16页 |
·地质构造发育及地震活动特征 | 第16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6-17页 |
·不良地质现象及人类工程活动 | 第17页 |
·风化堆积体滑坡的基本特征 | 第17-24页 |
·滑坡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滑坡空间形态特征 | 第18-19页 |
·滑坡岩土体结构特征 | 第19-20页 |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 第20-24页 |
·滑坡变形破坏迹象 | 第24-25页 |
·滑坡形成条件 | 第25-28页 |
·滑坡形成的内在因素 | 第25-26页 |
·滑坡形成的外在因素 | 第26-28页 |
·滑坡成因及变形动态分析 | 第28-29页 |
3 风化堆积体滑坡应力特征分析 | 第29-36页 |
·模型范围的划定原则 | 第29页 |
·模型边界条件 | 第29页 |
·模型介质参数 | 第29-30页 |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滑坡体的应力分布特征 | 第31-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4 风化堆积体滑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36-51页 |
·极限平衡分析方法的理论[43] | 第36-41页 |
·Fellenius 条分法(瑞典条分法) | 第36-38页 |
·Janbu 条分法 | 第38-40页 |
·传递系数法(不平衡推力法) | 第40-41页 |
·极限平衡三种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41-44页 |
·假定条件的比较 | 第41-42页 |
·满足静力平衡条件的对比 | 第42页 |
·适用条件 | 第42页 |
·三种方法的特点对比分析 | 第42-44页 |
·工程实例计算分析 | 第44-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5 风化堆积体滑坡支护技术 | 第51-62页 |
·支护方案设计的依据 | 第51页 |
·设计依据 | 第51页 |
·安全系数的确定 | 第51页 |
·治理方案的工程措施 | 第51-54页 |
·微型(抗滑)桩 | 第52-53页 |
·锚索肋柱挡墙 | 第53-54页 |
·集水盲沟与隔水帷幕 | 第54页 |
·排水系统 | 第54页 |
·治理施工方法 | 第54-62页 |
·滑坡治理施工顺序 | 第54-55页 |
·滑坡治理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 第55-62页 |
6 滑坡监测与治理效果评价 | 第62-66页 |
·监测目的 | 第62页 |
·监测工作内容与监测方法 | 第62-64页 |
·监测成果分析 | 第64-66页 |
7 结论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