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热带气旋大风的分布特征及预报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热带气旋大风特征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热带气旋大风预报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 ·人工神经网络在大风预报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6-20页 |
| ·广西自然环境概况 | 第16-18页 |
|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 ·地形地貌 | 第16-17页 |
| ·气候 | 第17-18页 |
| ·河流、海岸与岛屿 | 第18页 |
| ·土壤与植被 | 第18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3 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特征及灾害分析 | 第20-28页 |
| ·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分析 | 第20-25页 |
| ·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时间分布特点 | 第20-22页 |
| ·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源地 | 第22页 |
| ·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主要路径 | 第22-24页 |
| ·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强度 | 第24-25页 |
| ·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灾害分析 | 第25-27页 |
| ·广西热带气旋成灾的主要因素 | 第25页 |
| ·热带气旋造成广西严重灾情的特征分析 | 第25-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4 广西热带气旋大风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 第28-39页 |
| ·资料来源和统计标准 | 第28页 |
| ·资料来源 | 第28页 |
| ·统计标准 | 第28页 |
| ·引起广西大风的热带气旋分析 | 第28-29页 |
| ·广西热带气旋大风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29-31页 |
| ·年际分布 | 第29-30页 |
| ·月际分布 | 第30-31页 |
| ·广西热带气旋大风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1-33页 |
| ·热带气旋造成广西大风分布差异的成因分析 | 第33-37页 |
| ·热带气旋本身强度的影响 | 第33-35页 |
| ·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5 热带气旋大风预报方法原理 | 第39-47页 |
| ·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 ·回归分析方法 | 第39页 |
| ·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 ·多维尺度变换(MDS)算法 | 第41-42页 |
| ·遗传神经网络方法和集合预报原理 | 第42-47页 |
| ·BP 神经网络方法 | 第42-43页 |
| ·遗传-神经网络方法 | 第43-46页 |
| ·集合预报原理 | 第46页 |
|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集合预报原理 | 第46-47页 |
| 6 热带气旋大风预报建模试验 | 第47-60页 |
| ·预报对象的选取 | 第47-48页 |
| ·预报因子的选取 | 第48-50页 |
| ·气候持续预报因子 | 第49-50页 |
| ·前期物理量预报因子 | 第50页 |
| ·预报因子的处理 | 第50-53页 |
| ·相关分析处理 | 第51-52页 |
| ·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因子 | 第52-53页 |
| ·MDS 方法处理因子 | 第53页 |
| ·两种热带气旋大风预报方法建模试验 | 第53-58页 |
| ·逐步回归预报方法建模 | 第54-55页 |
| ·基于 MDS 的遗传神经网络方法建模 | 第55-56页 |
| ·两种预报模型的预报效果比较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7 结论和展望 | 第60-61页 |
|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 ·讨论与展望 | 第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附录 | 第66-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