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及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14-23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国外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国内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2 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理论基础 | 第23-31页 |
·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土地整治规划 | 第23页 |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 第23-24页 |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 | 第24页 |
·理论依据 | 第24-26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第25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5页 |
·系统论 | 第25-26页 |
·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的体系与基本内容 | 第26-29页 |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 第26-28页 |
·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的内容 | 第28-29页 |
·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目标和原则 | 第29-31页 |
·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目标 | 第29-30页 |
·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原则 | 第30-31页 |
3 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 | 第31-37页 |
·农用地整理潜力测算方法 | 第31-32页 |
·单指标分级方法 | 第31页 |
·双指标分级方法 | 第31-32页 |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 第32-33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32页 |
·指数和法 | 第32页 |
·GIS空间分析法 | 第32-33页 |
·限制因子法 | 第33页 |
·线性回归分析法 | 第33页 |
·综合指标法 | 第33页 |
·土地等级评定的方法 | 第33-34页 |
·定量分析法 | 第33-34页 |
·定性分析法 | 第34页 |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34-35页 |
·经验权数法 | 第34页 |
·因子分析权数法 | 第34-35页 |
·信息量权数法 | 第35页 |
·独立性权数法 | 第35页 |
·德尔斐法 | 第35页 |
·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其他方法 | 第35-37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35页 |
·规划模拟法 | 第35-36页 |
·聚类分析法 | 第36页 |
·人均用地估算法 | 第36-37页 |
4 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及设计的重点内容 | 第37-42页 |
·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特点 | 第37页 |
·丘陵山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丘陵山区与其他地貌土地整治侧重点对比分析 | 第38页 |
·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制约因素分析 | 第38-39页 |
·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的重点内容 | 第39-42页 |
5 铜鼓县土地整治规划研究 | 第42-74页 |
·铜鼓县基本概况 | 第42-45页 |
·铜鼓县自然概况 | 第42-43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43-44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44-45页 |
·土地整治潜力分析 | 第45-70页 |
·农用地整理潜力分析 | 第45-48页 |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析 | 第48-53页 |
·土地复垦潜力分析 | 第53-55页 |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 第55-70页 |
·土地整治规划方案 | 第70-72页 |
·土地整治的目标 | 第70-71页 |
·土地整治重点区域 | 第71-72页 |
·土地整治项目 | 第72页 |
·效益评价 | 第72-74页 |
·经济效益评价 | 第72-73页 |
·社会效益评价 | 第73页 |
·生态效益评价 | 第73-74页 |
6 铜鼓县土地整治增减挂实施规划研究 | 第74-99页 |
·铜鼓县增减挂项目区概况 | 第74-79页 |
·项目区基本概况 | 第74-75页 |
·拆旧区基本概况 | 第75-79页 |
·建新区基本概况 | 第79页 |
·项目可行性及效益分析 | 第79-90页 |
·项目区必要性分析 | 第79-80页 |
·拆旧区可行性分析 | 第80-89页 |
·建新区可行性分析 | 第89-90页 |
·项目区规划方案 | 第90-97页 |
·拆旧整理复垦实施方案 | 第90-95页 |
·建新区方案实施 | 第95-96页 |
·整理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96-97页 |
·效益评价 | 第97-99页 |
·经济效益评价 | 第97页 |
·社会效益评价 | 第97-98页 |
·生态效益评价 | 第98-99页 |
7 铜鼓县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研究 | 第99-130页 |
·项目区分析 | 第99-108页 |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 第99页 |
·水资源状况分析 | 第99-102页 |
·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102-108页 |
·项目规划及建设内容比选分析 | 第108-112页 |
·项目区规划方案与总平面布置说明 | 第108-110页 |
·规划设计方案比选说明 | 第110-112页 |
·项目主要工程内容 | 第112-128页 |
·土地平整工程 | 第112-116页 |
·农田水利工程 | 第116-123页 |
·田间道路工程 | 第123页 |
·土壤培肥工程 | 第123-125页 |
·工程量汇总 | 第125-128页 |
·效益评价 | 第128-130页 |
·经济效益评价 | 第128页 |
·社会效益评价 | 第128-129页 |
·生态效益评价 | 第129-130页 |
8 结论 | 第130-132页 |
·研究结论 | 第130页 |
·创新之处 | 第130-131页 |
·不足之处 | 第131-132页 |
附表 | 第132-144页 |
附图 | 第144-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2页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