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观果植物的相关概念 | 第12页 |
·概念 | 第12页 |
·观果植物的价值 | 第12页 |
·观果植物的分类 | 第12-13页 |
·按植物学分类(按果皮的性质分类) | 第12页 |
·按生长习性分类 | 第12-13页 |
·观果植物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观果植物物候期的研究 | 第14-15页 |
·观果植物繁殖的研究 | 第15页 |
·观果植物配置方式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观果植物的意境及文化 | 第16-17页 |
·观果植物种类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园林树木的观赏特性及其评价方法 | 第18-20页 |
·观赏特性及评价指标 | 第18-19页 |
·观赏特性的评价方法 | 第19-20页 |
·百分制法 | 第19页 |
·模糊数学法 | 第19页 |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19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19-20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2 杭州地区观果植物种类的调查与分析 | 第21-37页 |
·114 种野生观果植物的统计与分类 | 第21-25页 |
·野生观果植物科属系统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野生观果植物的分类 | 第22-25页 |
·杭州常见观果植物的统计与分类 | 第25-27页 |
·常见观果植物科属种统计分析 | 第25页 |
·杭州常见观果植物的分类 | 第25-27页 |
·部分观果植物物候期的观测与分析 | 第27-34页 |
·观测地点 | 第27页 |
·试验植物材料 | 第27-28页 |
·观测方法 | 第28页 |
·观测时间 | 第28页 |
·观测的内容和标准 | 第28-29页 |
·结论与分析 | 第29-34页 |
·开花物候期与物候相观测与记录 | 第29-30页 |
·果实物候期与物候相观测与记录 | 第30-33页 |
·落叶观果植物叶片物候相观测与记录 | 第33-34页 |
·30 种观果植物物候期特色总结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3 观果植物应用案例调查 | 第37-51页 |
·浙江农林大学植物园观果植物应用调查 | 第37-43页 |
·调查地点 | 第37-38页 |
·调查方法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校园内功能分区观果植物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校园观果植物应用现状 | 第40-43页 |
·杭州西湖景区观果植物景观案例调查 | 第43-50页 |
·调查方法 | 第43页 |
·西湖景区公园观果案例分析 | 第43-50页 |
·建筑边空间分析 | 第43-44页 |
·草坪空间分析 | 第44-46页 |
·道路边空间分析 | 第46-48页 |
·水体边空间分析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4 杭州地区观果植物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 第51-64页 |
·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51页 |
·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 第51页 |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51页 |
·评价体系模型的建立 | 第51-57页 |
·评价方法 | 第51页 |
·评价体系层次的确定 | 第51-52页 |
·各指标层权重的计算方法 | 第52-53页 |
·判断矩阵的确立 | 第52-53页 |
·各指标权重值的计算 | 第53页 |
·满意一致性检验 | 第53-55页 |
·其他层次间判断矩阵的确立 | 第55-56页 |
·观果植物观赏性状综合评价体系指标层总排序 | 第56页 |
·各指标层赋值标准的确立 | 第56-57页 |
·评分等级的确定 | 第57-58页 |
·杭州地区 114 种野生观果植物的综合得分与排序 | 第58-61页 |
·杭州园林中 50 种常见观果植物的综合得分与排序 | 第61-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64页 |
5 观果植物专类区方案设计 | 第64-70页 |
·地点的选择 | 第64页 |
·区域现状 | 第64页 |
·建立观果植物种植区的必要性 | 第64-65页 |
·景观需求 | 第64-65页 |
·生态需求 | 第65页 |
·大众心理需求 | 第65页 |
·观果植物种植区植物应用模式 | 第65-70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讨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表:文中所涉观果植物的拉丁名 | 第76-78页 |
附图 | 第78-81页 |
个人简介 | 第81-8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