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6页 |
·旗江珧、粒花冠小月螺和细角螺 3 种贝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旗江珧的生物学特征 | 第12页 |
·旗江珧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粒花冠小月螺的生物学特征 | 第13页 |
·粒花冠小月螺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细角螺的的生物学特征 | 第13-14页 |
·细角螺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褐毛鲿、褐篮子鱼及褐鲳鲉三种鱼类的生物学特征及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褐毛鲿的生物学特征 | 第14页 |
·褐毛鲿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褐篮子鱼的生物学特征 | 第15-16页 |
·褐篮子鱼研究进展 | 第16页 |
·褐鲳鲉的生物学特征 | 第16-17页 |
·褐鲳鲉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及该技术在鱼类和贝类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微卫星与微卫星标记 | 第17页 |
·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其他分子标记及其在海洋动物中的应用 | 第20-24页 |
·RFLP标记 | 第20页 |
·RAPD标记 | 第20-21页 |
·AFLP标记 | 第21页 |
·SNPs标记 | 第21-22页 |
·EST标记 | 第22-24页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样本采集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2章 3 种贝类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26-61页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6-29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引物、接头和探针序列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5页 |
·技术流程 | 第29-30页 |
·CTAB抽提法提取旗江珧、粒花冠小月螺和细角螺基因组DNA和检测 | 第30页 |
·基因组DNA酶切与连接 | 第30-31页 |
·生物素探针杂交 | 第31页 |
·磁珠富集与精制 | 第31-32页 |
·微卫星精制产物PCR扩增与纯化 | 第32页 |
·载体连接与转化克隆构建微卫星DNA文库 | 第32-33页 |
·挑取阳性克隆与测序及引物设计 | 第33-34页 |
·多态性微卫星引物的筛选 | 第34-35页 |
·数据统计 | 第35页 |
·实验结果 | 第35-59页 |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与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 第35-36页 |
·微卫星精制序列PCR扩增产物检测结果 | 第36页 |
·阳性克隆PCR扩增产物检测结果 | 第36-37页 |
·微卫星序列测序结果与引物设计 | 第37-51页 |
·微卫星引物多态性检测结果 | 第51-52页 |
·微卫星位点的扩增 | 第52-59页 |
·讨论 | 第59-61页 |
第3章 3 种鱼类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1-9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1-64页 |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4页 |
·实验结果 | 第64-88页 |
·本研究中3种鱼类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 第64页 |
·3 种鱼类的基因组DNA酶切结果 | 第64页 |
·磁珠富集精制产物的浓度检测与PCR扩增结果 | 第64-65页 |
·阳性克隆检测结果 | 第65-66页 |
·测序结果与引物设计 | 第66-80页 |
·微卫星多态性检测结果 | 第80-88页 |
·讨论 | 第88-91页 |
·优化微卫星开发技术的讨论 | 第88-89页 |
·3 种鱼类遗传多样性及相关遗传指标的讨论 | 第89-90页 |
·本研究的结果与其他研究成果的比较与讨论 | 第90-91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页 |
在学期间即将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