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10-16页 | 
| ·多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第10-12页 | 
| ·植物多糖 | 第10-11页 | 
| ·多糖的药理作用 | 第11页 | 
| ·多糖类药物的发展趋向 | 第11-12页 | 
| ·硒的生物学功能 | 第12-13页 | 
| ·硒多糖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天然硒多糖 | 第13页 | 
| ·人工合成硒多糖 | 第13-14页 | 
| ·硒多糖的药理活性及其应用 | 第14页 | 
| ·立题思想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硒多糖中硒含量的测试方法研究 | 第16-28页 | 
| ·滴定法测试硒含量 | 第16-20页 | 
| ·原理 | 第16页 | 
| ·试剂和材料 | 第16页 | 
| ·淀粉指示剂的配制 | 第16-17页 | 
| ·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 | 第17页 | 
| ·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标定 | 第17页 | 
| ·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实际浓度的计算公式 | 第17页 | 
| ·滴定法测试Na_2SeO_3(国药,纯度≥97%)的纯度 | 第17-18页 | 
| ·混酸加热消化法前处理糊精亚硒酸酯并测试其含硒量 | 第18页 | 
| ·浓硝酸加热消化法前处理糊精亚硒酸酯并测试硒含量 | 第18页 | 
| ·浓硝酸加热消化法前处理糊精亚硒酸酯,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滴定法测试其含硒量 | 第18-19页 | 
| ·探索样品前处理的另一种方法——酸水解法 | 第19页 | 
| ·滴定法测试含硒物质中硒含量的计算公式 | 第19-20页 |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试硒含量 | 第20-22页 | 
| ·原理 | 第20页 | 
| ·试剂和材料 | 第20页 | 
| ·Se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0-21页 | 
| ·硒多糖中硒含量的测试 | 第21页 |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试硒多糖中硒含量的计算公式 | 第21-22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2-27页 | 
| ·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标定结果分析 | 第22页 | 
| ·滴定法测试Na_2SeO_3(国药,纯度≥97%)的纯度结果分析 | 第22-23页 | 
| ·混酸加热消化法前处理糊精亚硒酸酯并测试含硒量结果分析 | 第23-24页 | 
| ·浓硝酸加热消化法前处理糊精亚硒酸酯并测试硒含量结果分析 | 第24-25页 | 
| ·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滴定法测试糊精亚硒酸酯的含硒量结果分析 | 第25-26页 | 
| ·探索样品前处理的另一种方法——酸水解法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糊精亚硒酸酯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28-45页 | 
| ·糊精亚硒酸酯的制备 | 第28-32页 | 
|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 ·试剂的预处理 | 第29页 | 
| ·糊精亚硒酸酯的合成 | 第29-32页 | 
| ·糊精亚硒酸酯的结构表征 | 第32页 | 
| ·糊精亚硒酸酯的紫外光谱测试 | 第32页 | 
| ·糊精亚硒酸酯的红外光谱测试 | 第32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2-43页 | 
| ·紫外光谱定性分析 | 第32-33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34页 | 
| ·实验条件探究结果分析 | 第34-43页 | 
| ·糊精亚硒酸酯的溶解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可溶性淀粉亚硒酸酯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45-52页 | 
| ·可溶性淀粉亚硒酸酯的制备 | 第46-48页 | 
|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 ·实验试剂 | 第46-47页 | 
| ·试剂的预处理 | 第47页 | 
| ·可溶性淀粉亚硒酸酯的合成 | 第47-48页 | 
| ·探索合成高含硒量的可溶性淀粉亚硒酸酯 | 第48页 | 
| ·可溶性淀粉亚硒酸酯的溶解性测试 | 第48页 | 
| ·可溶性淀粉亚硒酸酯的结构表征 | 第48页 | 
| ·可溶性淀粉亚硒酸酯的紫外光谱测试 | 第48页 | 
| ·可溶性淀粉亚硒酸酯的红外光谱测试 | 第48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48-49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9-50页 | 
| ·探索合成高含硒量可溶性淀粉亚硒酸酯的结果分析 | 第50页 | 
| ·可溶性淀粉亚硒酸酯的溶解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全文总结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附录 本人在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