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退化红壤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固碳机制的演变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中文文摘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物理保护 | 第13-16页 |
·化学保护 | 第16-18页 |
·生物化学保护 | 第18-19页 |
·团聚体分离 | 第19-23页 |
·大小分组 | 第19-20页 |
·密度分组 | 第20-23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3-3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3页 |
·试验样地概况 | 第23-26页 |
·次生林 | 第24页 |
·混交林 | 第24-25页 |
·马尾松林 | 第25页 |
·对照地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土壤采样及处理 | 第27页 |
·分离团聚体及团聚体内各碳组分 | 第27-28页 |
·团聚体顽固性碳 | 第28-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页 |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29-31页 |
第3章 生态恢复过程中团聚体的物理保护 | 第31-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生态恢复对各粒径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 第31-32页 |
·生态恢复对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生态恢复对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生态恢复对各粒径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 第35-36页 |
·生态恢复对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生态恢复对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生态恢复过程中团聚体内各组分的物理保护 | 第39-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生态恢复对团聚体轻组的影响 | 第39-42页 |
·各粒径团聚体轻组含量 | 第39-41页 |
·各粒径团聚体轻组碳含量 | 第41-42页 |
·生态恢复对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生态恢复对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各粒径团聚体轻组含量 | 第45页 |
·各粒径团聚体轻组碳含量 | 第45页 |
·生态恢复对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生态恢复对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 第46页 |
·小结 | 第46-49页 |
第5章 生态恢复过程中团聚体的化学保护 | 第49-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生态恢复对团聚体矿物态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生态恢复对团聚体内矿物态有机碳的影响 | 第50-52页 |
·团聚体内矿物态有机碳含量 | 第50-51页 |
·团聚体内矿物态有机碳储量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3页 |
·团聚体矿物态有机碳含量 | 第52-53页 |
·团聚体内矿物态有机碳 | 第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6章 生态恢复过程中团聚体的生物化学保护 | 第55-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土壤团聚体生物化学保护 | 第55-58页 |
·土壤团聚体顽固性碳含量 | 第55-57页 |
·土壤团聚体顽固性碳指数 | 第57-58页 |
·讨论 | 第58页 |
·土壤团聚体顽固性碳含量和碳指数 | 第58页 |
·小结 | 第58-6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创新之处 | 第62页 |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