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7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二、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我国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分析 | 第13-22页 |
第一节 我国外汇储备变动的分析 | 第13-20页 |
一、 外汇储备来源结构分析 | 第14-17页 |
二、 外汇储备增长原因分析 | 第17-19页 |
(一) 宏观经济长期失衡 | 第17-18页 |
(二) 长期实行的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顺差的外汇管理体制 | 第18-19页 |
三、 外汇储备增长趋势分析 | 第19-20页 |
(一) 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不再支持维持长期大规模的经常账户顺差 | 第19页 |
(二)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导致资本的双向流动加剧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分析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外汇储备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理论分析 | 第22-30页 |
第一节 外汇储备影响货币供应量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一、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 | 第22-23页 |
二、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理论 | 第23页 |
第二节 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机理 | 第23-30页 |
一、 外汇储备对我国基础货币供应的直接影响分析 | 第24-27页 |
二、 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乘数变动的间接影响分析 | 第27-30页 |
第四章 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0-40页 |
第一节 实证方法选取 | 第30-31页 |
一、 非参数核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二、 协整分析方法 | 第31页 |
第二节 数据选取与处理 | 第31-32页 |
一、 数据选取 | 第31页 |
二、 季节调整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第32-37页 |
一、 非参数核分析方法确定时期划分 | 第32-33页 |
二、 各时期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协整分析 | 第33-37页 |
(一) 亚洲金融危机前后 | 第33-34页 |
(二) 加入 WTO 时期 | 第34-36页 |
(三) 国际金融危机后 | 第36-37页 |
三、 小结 | 第37页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一、 中央银行票据发行的对冲作用 | 第37-39页 |
二、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对冲作用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对冲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动影响的对策建议 | 第40-48页 |
第一节 对发挥对冲作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评析 | 第40-43页 |
一、 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评析 | 第40-42页 |
(一) 无法满足经济长期增长对基础货币需求增加的要求 | 第41页 |
(二) 冲销成本给央行带来财务风险 | 第41-42页 |
(三) 不利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 | 第42页 |
二、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评析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第43-48页 |
一、 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 第43-44页 |
(一) 降低过高的储蓄率 | 第43页 |
(二) 稳步开放资本项目 | 第43-44页 |
二、 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 第44-45页 |
三、 完善并合理运用发挥对冲作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 第45-48页 |
(一) 发挥国债的作用 | 第45-46页 |
(二) 完善调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策略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