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 ·杂交稻中的“大青棵”现象与成因 | 第14-15页 |
| ·杂交稻中的“大青棵”现象 | 第14页 |
| ·杂交稻中“大青棵”产生的原因 | 第14-15页 |
| ·水稻的光温反应特性 | 第15-17页 |
| ·水稻的感光特性 | 第15-16页 |
| ·水稻的感温特性 | 第16-17页 |
| ·水稻抽穗期 QTL 的初定位/精细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抽穗期 QTL 定位的研究 | 第17-18页 |
| ·抽穗期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的研究 | 第18-19页 |
| ·水稻抽穗期基因位点间的互作 | 第19-20页 |
| ·水稻抽穗期 QTL 与环境的互作 | 第20-22页 |
| 2 引言 | 第22-23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 ·群体构建 | 第23-24页 |
| ·产量选择群体构建 | 第23页 |
| ·测交群体构建 | 第23-24页 |
| ·表型评价 | 第24-25页 |
| ·DNA 提取 | 第25页 |
| ·SSR 基因型分析 | 第25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 ·表型数据分析 | 第25页 |
| ·基因型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57页 |
| ·测交后代群体的抽穗期、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表型分析 | 第26-37页 |
| ·以蜀恢 527 为背景的测交群体抽穗期、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表型分析 | 第26-29页 |
| ·以明恢 86 为背景的测交群体抽穗期、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表型分析 | 第29-32页 |
| ·测交后代群体中高产株系性状表现 | 第32-37页 |
| ·杂交后代群体的抽穗期、产量及其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37-39页 |
| ·QTL 定位分析 | 第39-52页 |
| ·2010 年以蜀恢 527 为背景的产量导入系群体与四个不育系测交后代抽穗期及产量 QTL 定位分析 | 第39-46页 |
| ·2011 年以明恢 86 为背景的产量导入系群体与四个不育系测交后代抽穗期及产量 QTL 定位分析 | 第46-52页 |
| ·双位点 QTL 互作定位分析 | 第52-57页 |
| ·2010 年以蜀恢 527 为背景的测交组合双位点 QTL 互作定位分析 | 第52页 |
| ·2011 年以明恢 86 为背景的测交组合双位点 QTL 互作定位分析 | 第52-57页 |
| 5 讨论 | 第57-64页 |
| ·“大青棵”现象产生的原因 | 第57-59页 |
| ·“大青棵”现象产生的遗传基础 | 第59-61页 |
| ·关于抽穗期和单株产量的关系 | 第61-62页 |
| ·与已克隆或精细/初定位的 QTL 比较分析 | 第62-64页 |
| 6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个人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