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情绪与情感论文

暴力犯的情绪特征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第10-20页
   ·研究来源第10页
   ·情绪及其功能第10-11页
   ·攻击与攻击性第11-12页
   ·情绪与攻击第12-17页
     ·情绪攻击的理论模型第12-15页
       ·Anderson 的一般攻击理论模型第12-14页
       ·Berkowitz 的认知—联结主义攻击模型第14-15页
     ·情绪与攻击的相关研究第15-17页
       ·情绪唤醒与攻击第15页
       ·愤怒情绪与攻击第15-16页
       ·攻击者的情绪注意偏向第16-17页
       ·情绪与内隐攻击性第17页
     ·小结第17页
   ·问题提出第17-20页
第2章 研究构想第20-22页
   ·研究目的第20页
   ·研究意义第20页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假设第20-22页
     ·研究的总体思路第20-21页
       ·暴力犯的情感认知特点研究第20-21页
       ·暴力犯的情绪注意偏向的研究第21页
       ·情绪对暴力犯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研究第21页
     ·研究假设第21-22页
第3章 暴力犯的情绪认知特点研究第22-30页
   ·研究目的第22页
   ·研究对象第22页
   ·研究材料及程序第22-23页
     ·面孔表情识别测验第22-23页
     ·情绪归因能力测验第23页
     ·情感觉知敏感性测验第23页
   ·数据处理第23-24页
   ·研究结果第24-28页
     ·表情识别能力的比较第24-26页
     ·情绪归因能力的比较第26-28页
     ·情感觉知敏感性测查的比较第28页
   ·讨论第28-30页
     ·暴力犯的表情识别能力较差第28-29页
     ·暴力犯的情绪归因和觉知敏感性的特点第29页
     ·小结第29-30页
第4章 暴力犯的情绪注意偏向特点研究第30-36页
   ·研究目的第30页
   ·研究假设第30页
   ·研究对象第30页
   ·实验材料第30页
   ·实验程序第30-32页
   ·数据处理与统计第32页
   ·实验结果第32-34页
     ·两组被试注意偏向得分的两因素方差分析第32页
     ·两组被试注意偏向得分的比较分析第32-34页
   ·讨论第34-36页
第5章 情绪对暴力犯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研究第36-44页
   ·研究目的第36页
   ·研究假设第36页
   ·研究对象第36页
   ·研究材料与工具第36-37页
     ·情绪诱发材料第36页
     ·情绪诱发的评定第36-37页
     ·内隐攻击性的测量第37页
   ·实验设计第37页
   ·实验程序第37-38页
     ·情绪诱发第37-38页
     ·内隐攻击性的 IAT 测量第38页
   ·数据处理与统计第38-39页
   ·研究结果第39-44页
     ·情绪诱发的效果第39页
     ·不同情绪条件下 IAT 任务反应时的差异检验第39-41页
     ·讨论第41-44页
       ·愉快情绪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第41页
       ·愤怒情绪线索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第41-44页
第6章 总的讨论第44-46页
第7章 本文的总结论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附录第52-56页
致谢第56-5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族故事的好莱坞叙事模式--以“家庭三部曲”为例看李安电影的文化内涵
下一篇:大学生网瘾与社交焦虑、应对方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