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概述 | 第11-13页 |
·植物抗病基因的分类 | 第11-12页 |
·植物抗病基因的作用机制 | 第12-13页 |
·基因对基因假说(gene-for-gene hypothesis) | 第12-13页 |
·警卫假说(guard hypothesis) | 第13页 |
·植物抗病基因克隆技术 | 第13-21页 |
·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第13-14页 |
·同源序列克隆法 | 第14-15页 |
·图位克隆法 | 第15-17页 |
·RNA 干涉(RNA interference ,RNAi)技术 | 第17-19页 |
·诱变剂及突变体的应用 | 第19-21页 |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1-28页 |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 | 第22-26页 |
·稻瘟病抗性基因克隆 | 第26-27页 |
·Pita~2研究相关进展 | 第27-28页 |
·植物抗病信号转导途径 | 第28-3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稻瘟病新抗性基因 Pita~2候选基因 RNAi 载体的构建 | 第31-47页 |
·前言 | 第31-32页 |
·实验材料 | 第32-34页 |
·水稻品种 | 第32页 |
·载体与菌株 | 第32-33页 |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33-34页 |
·主要培养基的成分及其配制方法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43页 |
·RNAi 引物的设计 | 第34-35页 |
·稻瘟病菌接种及采样 | 第35-36页 |
·水稻幼嫩叶片总 RNA 的提取 | 第36-37页 |
·PiNo.4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第37页 |
·Pita~2三个候选基因干涉片段的 PCR 扩增 | 第37-38页 |
·PCR 产物回收 | 第38-39页 |
·目的基因第一链与载体 pMCG161 的组装 | 第39-41页 |
·目的基因第二链与重组载体 pMCG161 的组装 | 第41-42页 |
·根癌农杆菌 EHA105 电激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转化与阳性鉴定 | 第42-43页 |
·实验结果 | 第43-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三章 水稻遗传转化及功能分析 | 第47-59页 |
·前言 | 第47页 |
·实验材料 | 第47-49页 |
·水稻品种和菌株 | 第47页 |
·主要试剂及植物组织培养基配方 | 第47-49页 |
·实验设备 | 第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4页 |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 第49-51页 |
·T0代转化苗的早期分子鉴定 | 第51-52页 |
·T0代转化苗的表型初步鉴定 | 第52页 |
·转基因水稻 RNA 水平上荧光定量 RT-PCR 分析 | 第52-54页 |
·实验结果 | 第54-57页 |
·水稻遗传转化与转基因苗的获得 | 第54页 |
·T0代转基因水稻 DNA 水平的 PCR 鉴定 | 第54-56页 |
·T0代转基因水稻 RNA 水平表达分析 | 第56-57页 |
·T0代转基因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 | 第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第四章 EMS 化学诱变处理 Pita~2 近等基因系日本晴及筛选其感病突变体 | 第59-65页 |
·前言 | 第59-60页 |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水稻品种和菌株 | 第60页 |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第60页 |
·实验方法 | 第60-62页 |
·Pita~2近等基因系日本晴大量繁育 | 第60-61页 |
·甲基磺酸乙酯(EMS)四个浓度梯度预处理 | 第61页 |
·适宜浓度 EMS 处理大量成熟种子 | 第61页 |
·萌发、播种及收获诱变突变体单株 M1 代种子 | 第61页 |
·突变体筛选 | 第61-62页 |
·实验结果 | 第62-63页 |
·不同浓度 EMS 诱变预处理结果 | 第62页 |
·突变体 M1 代抗病性表型鉴定 | 第62-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抗性基因 Pita~2介导的抗性反应中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65-70页 |
·前言 | 第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实验材料 | 第65页 |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结果 | 第66-67页 |
·讨论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
参与的科研课题及学术活动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