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Ⅰ族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碱金属(ⅠA族)元素论文--锂Li论文

碳包覆磷酸铁锂薄膜及多层结构磷酸铁锂介晶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1页
   ·引言第12页
   ·锂离子电池的简介第12-16页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第12-14页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4-15页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第15页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第15-16页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6-19页
     ·锂离子电池对正极材料的要求第16-17页
     ·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的发展第17-19页
   ·LiFePO_4的研究进展第19-29页
     ·LiFePO_4的结构特征以及充放电原理第19-20页
     ·LiFePO_4的制备方法第20-26页
     ·LiFePO_4存在的问题第26-27页
     ·LiFePO_4的改性研究第27-29页
   ·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第29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第29-31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9-30页
     ·创新第30-31页
第二章 高容量可调控LiFePO_4/C薄膜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第31-45页
   ·引言第31-32页
   ·实验部分第32-34页
     ·实验原料及仪器第32-33页
     ·实验研究第33-34页
     ·检测与表征第34页
   ·结果与讨论第34-44页
     ·悬浮液滴量对LiFePO_4/C薄膜厚度的影响第34-36页
     ·碳包覆LiFePO_4纳米片薄膜形貌的研究第36-37页
     ·LiFePO_4纳米薄片与碳包覆LiFePO_4纳米片薄膜表面元素研究第37-38页
     ·LiFePO_4纳米薄片与碳包覆LiFePO_4纳米片薄膜材料物相研究第38-40页
     ·碳包覆LiFePO_4纳米片薄膜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40-44页
   ·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高容量可调控LiFePO_4/C薄膜材料的碳含量影响第45-59页
   ·引言第45-46页
   ·实验部分第46-47页
     ·实验原料及仪器第46页
     ·实验研究第46-47页
     ·检测与表征第47页
   ·结果与讨论第47-58页
     ·不同碳含量的碳包覆LiFePO_4微米片薄膜中的碳的含量第47-48页
     ·不同碳含量的碳包覆LiFePO_4微米片薄膜材料物相的研究第48页
     ·不同碳含量的碳包覆LiFePO_4微米片薄膜形貌的研究第48-51页
     ·不同碳含量的碳包覆LiFePO_4微米片薄膜表面元素的研究第51-52页
     ·不同碳含量的碳包覆LiFePO_4微米片薄膜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52-58页
   ·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哑铃状LiFePO_4/C介晶材料的制备与研究第59-75页
   ·引言第59-60页
   ·实验部分第60-62页
     ·实验原料及仪器第60-61页
     ·实验研究第61页
     ·检测与表征第61-62页
   ·结果与讨论第62-74页
     ·对哑铃状LiFePO_4介晶材料的形貌与物相分析第62-65页
     ·溶剂对哑铃状LiFePO_4介晶材料的影响第65-67页
     ·哑铃状LiFePO_4介晶材料的形成机理第67-69页
     ·哑铃状LiFePO_4介晶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69-74页
   ·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花状LiFePO_4/C介晶材料的制备与研究第75-91页
   ·引言第75-76页
   ·实验部分第76-77页
     ·实验原料及仪器第76页
     ·实验研究第76-77页
     ·检测与表征第77页
   ·结果与讨论第77-90页
     ·对花状LiFePO_4介晶材料的形貌与物相分析第77-81页
     ·花状LiFePO_4介晶材料的形成机理第81-84页
     ·花状LiFePO_4介晶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84-90页
   ·小结第90-91页
第六章 LiFePO_4介晶材料的形貌可控制备研究第91-102页
   ·引言第91页
   ·实验部分第91-92页
     ·实验原料及仪器第91页
     ·实验研究第91-92页
     ·检测与表征第92页
   ·结果与讨论第92-100页
     ·对不同形貌LiFePO_4介晶材料的形貌与物相分析第92-95页
     ·不同形貌LiFePO_4介晶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95-100页
   ·小结第100-10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2-105页
   ·结论第102-104页
   ·展望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相关论文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增强研究及其相关应用
下一篇:神经传导介质小分子与Aβ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