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14页 |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10页 |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主体性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 第14-23页 |
| ·西方传统主体性思想的流变 | 第14-19页 |
| ·古希腊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萌芽 | 第14-16页 |
| ·近代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的发展 | 第16-18页 |
| ·人本唯物主义思想中的主体性 | 第18-19页 |
|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主体性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 第19-23页 |
| 第二章 《手稿》中主体性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3-38页 |
| ·劳动主体性: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核心 | 第23-33页 |
| ·劳动的对象化和外化 | 第23-24页 |
| ·异化劳动与主体性分裂 | 第24-28页 |
| ·异化劳动与主体性丧失 | 第28-30页 |
| ·主体性的拯救:消除私有制 | 第30-33页 |
| ·《手稿》中主体性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33-38页 |
| ·主体性是自主性 | 第33-34页 |
| ·主体性是能动性 | 第34-35页 |
| ·主体性是整体性 | 第35-38页 |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对西方传统主体性思想的超越 | 第38-44页 |
| ·实现了主体从意识到现实的人的转变,重建主客体的统一 | 第38-40页 |
| ·实现了主体性的自由性与必然性的结合 | 第40-42页 |
| ·实现了主体性的历史性与完满性的结合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44-55页 |
| ·主体性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44-46页 |
| ·从主体的实践能力出发,揭示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 第44-45页 |
| ·肯定人的主体性,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第45-46页 |
| ·主体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46-55页 |
| ·发挥人的主体性,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第47-48页 |
|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 第48-50页 |
| ·实现“三个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 第50-52页 |
|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52-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