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行刨削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0-21页 |
| 1 祖国医学对肛瘘的认识 | 第10-12页 |
| ·肛瘘病名的演化 | 第10页 |
| ·肛瘘的病因病机 | 第10页 |
| ·肛瘘的症状 | 第10-11页 |
| ·肛瘘的治疗 | 第11-12页 |
| ·外治法 | 第11-12页 |
| ·内治法 | 第12页 |
| 2 现代医学对肛瘘的认识 | 第12-18页 |
| ·肛瘘的病因 | 第12-13页 |
| ·肛瘘的病理 | 第13页 |
| ·肛瘘的分类 | 第13-15页 |
| ·肛瘘的诊断 | 第15-17页 |
| ·肛瘘的鉴别诊断 | 第17页 |
| ·肛瘘的治疗 | 第17-18页 |
| 3 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治疗 | 第18-21页 |
| ·括约肌切断术式 | 第18页 |
| ·括约肌保留术式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1-31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21-22页 |
|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 ·一般资料 | 第21-22页 |
| ·诊断标准 | 第22页 |
| ·纳入、排除标准及终止试验标准 | 第22页 |
| 2. 治疗方法 | 第22-24页 |
| ·试验组(潜行刨削术)手术步骤 | 第23页 |
| ·对照组(切开挂线术)具体操作 | 第23页 |
| ·术后处理 | 第23-24页 |
| 3. 观察指标 | 第24页 |
| 4. 观察指标评分标准 | 第24-26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4页 |
| ·微创性指标评分标准 | 第24-25页 |
| ·肛门括约肌功能评分标准 | 第25-26页 |
| 5. 统计方法 | 第26页 |
| 6. 研究结果 | 第26-29页 |
| ·总疗效 | 第26页 |
| ·微创性指标评分标准 | 第26-27页 |
| ·肛门括约肌功能评分标准 | 第27-28页 |
| ·肛瘘复发情况比较 | 第28页 |
| ·分泌物的量化评分 | 第28-29页 |
| ·肉芽生长情况 | 第29页 |
| 7. 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 ·一般资料分析 | 第29页 |
| ·疗效、复发率分析 | 第29页 |
| ·微创性指标分析 | 第29页 |
| ·肛门括约肌功能指标分析 | 第29-30页 |
| ·结论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讨论 | 第31-34页 |
| 1. 本术式的理论基础 | 第31-32页 |
| ·中医学“塞源拔根、温存护肛”的学术思想 | 第31页 |
| ·传统脱管疗法“祛腐生新”的理论 | 第31-32页 |
| ·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的手术理念 | 第32页 |
| 2. 本术式操作要点 | 第32页 |
| 3. 本术式主要创新点 | 第32-33页 |
| 4. 结论分析及复发原因探讨 | 第33页 |
| 5. 问题及展望 | 第33-34页 |
| 结语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 附录 | 第38-41页 |
| 附录一:临床研究病例观察表 | 第38-4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