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临床研究 | 第8-23页 |
一、 临床资料 | 第8-14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8页 |
(二) 病例选择 | 第8-14页 |
二、 治疗及观察方法 | 第14-16页 |
(一) 分组及治疗方法 | 第14页 |
(二) 观察方法 | 第14-15页 |
(三)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5-16页 |
三、 统计学方法 | 第16页 |
四、 研究结果 | 第16-23页 |
(一) 疗效分析 | 第16-21页 |
(二) 治疗组症状疗效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21页 |
(三) 安全性分析 | 第21-23页 |
讨论 | 第23-36页 |
一、 氨基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与心力衰竭 | 第23-24页 |
(一) BNP 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 | 第23页 |
(二) NT-proBNP 在心力衰竭诊疗中的意义 | 第23页 |
(三) NT-proBNP 与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估 | 第23-24页 |
(四) 展望 | 第24页 |
二、 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心力衰竭诊治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三、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 | 第25-30页 |
(一) 中医对心衰病名的认识 | 第25页 |
(二)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证候的认识 | 第25-26页 |
(三)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6-28页 |
(四) 治疗当以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为原则 | 第28-30页 |
四、 药物组成及配伍分析 | 第30-34页 |
(一) 药物组成 | 第30页 |
(二) 配伍分析 | 第30-33页 |
(三)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3-34页 |
五、 疗效分析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综述 | 第40-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发表论文 | 第47-52页 |
详细摘要 | 第52-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