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2 坐标系转换模型分析 | 第13-35页 |
| ·椭球定义 | 第13-14页 |
| ·地球椭球概念 | 第13页 |
| ·参考椭球概念 | 第13-14页 |
| ·地方局部椭球概念 | 第14页 |
| ·我国目前常用的坐标系统 | 第14-16页 |
| ·CGCS2000 坐标系 | 第14页 |
| ·WGS-84 坐标系 | 第14-15页 |
| ·西安 80 坐标系 | 第15页 |
| ·54 北京坐标系 | 第15-16页 |
| ·2000 地方坐标系 | 第16页 |
| ·坐标转换概述 | 第16-17页 |
| ·坐标基准和坐标转换模型 | 第17-29页 |
| ·常用三维坐标转换模型 | 第18-19页 |
| ·改进布尔莎模型分析 | 第19-23页 |
| ·大旋转角七参数模型分析 | 第23-26页 |
| ·空间直角坐标与大地坐标相互转换方法 | 第26页 |
| ·二维坐标转换算法模型 | 第26-27页 |
| ·高斯投影正反算 | 第27-29页 |
| ·算例分析 | 第29-35页 |
| ·程序设计功能流程图 | 第29-30页 |
| ·程序操作界面 | 第30页 |
| ·改进布尔莎模型实例分析 | 第30-34页 |
| ·大旋转角转换模型实例分析 | 第34-35页 |
| 3 GPS 高程拟合算法模型分析 | 第35-46页 |
| ·GPS 高程概念 | 第35-36页 |
| ·大地水准面差距与高程异常 | 第35页 |
| ·大地高、正常高和正高的关系 | 第35-36页 |
| ·高海拔山区高程转换方法 | 第36-42页 |
| ·高程曲面函数拟合法 | 第37-38页 |
| ·高程多面函数拟合法 | 第38-39页 |
| ·高程神经网络拟合法 | 第39-42页 |
| ·算例分析 | 第42-46页 |
| 4 2000 地方坐标系模型构建 | 第46-76页 |
| ·构建地方独立坐标系的意义 | 第46-47页 |
| ·地方独立坐标系统现状 | 第46页 |
| ·建立基于 CGCS2000 坐标系的地方独立坐标系的重要性 | 第46-47页 |
| ·构建地方独立坐标系统的方法 | 第47-57页 |
| ·构建独立坐标系的椭球参数 | 第47-48页 |
| ·独立椭球函数模型构建条件 | 第48-51页 |
| ·推导大地微分公式 | 第51-55页 |
| ·地方椭球坐标参数解算 | 第55-57页 |
| ·点位的量化分析 | 第57-58页 |
| ·长度变形分析 | 第57页 |
| ·点间距量化分析 | 第57-58页 |
| ·平面坐标梯度变化分析 | 第58页 |
| ·2000 独立坐标与 CGCS2000 坐标的转换 | 第58-60页 |
| ·算例分析 | 第60-76页 |
| ·新旧大地坐标微分公式算例分析 | 第60-62页 |
| ·地方椭球参数 | 第62-63页 |
| ·不同投影带点位平面坐标 | 第63-65页 |
| ·点位相关参数量化分析 | 第65-76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