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黄曲霉毒素污染概况 | 第10页 |
·AFB_1的理化性质 | 第10-11页 |
·AFB_1在动物机体内的吸收和代谢 | 第11-12页 |
·AFB_1的吸收及分布 | 第11页 |
·AFB_1的代谢 | 第11-12页 |
·AFB_1中毒 | 第12-13页 |
·中毒剂量 | 第12页 |
·临床中毒表现 | 第12-13页 |
·AFB_1对动物机体的危害 | 第13-19页 |
·抑制生长发育 | 第13页 |
·影响胃肠道消化吸收 | 第13页 |
·AFB_1对血液的影响 | 第13-14页 |
·AFB_1的肝肾毒性 | 第14-15页 |
·AFB_1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第15-19页 |
·对生殖机能的影响 | 第19页 |
·AFB_1的检测及去毒方法 | 第19-20页 |
·AFB_1的检测 | 第19-20页 |
·去毒方法 | 第20页 |
2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选题背景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3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2-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实验日粮 | 第22-23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3-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动物分组及饲养管理 | 第24页 |
·临床观察 | 第24页 |
·病理学观察 | 第24-25页 |
·脾脏抗氧化指标检测 | 第25页 |
·免疫器官细胞凋亡检测 | 第25-26页 |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 第26-27页 |
·血清IL-2、IFN-γ含量检测 | 第27页 |
·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检测 | 第27页 |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4 结果 | 第27-42页 |
·临床观察 | 第27-28页 |
·临床症状 | 第27页 |
·体重及料肉比变化 | 第27-28页 |
·病理形态学变化 | 第28-30页 |
·剖检变化及免疫器官脏器指数 | 第28-30页 |
·病理组织学变化 | 第30页 |
·超微结构变化 | 第30页 |
·脾脏抗氧化指标的变化 | 第30-32页 |
·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的变化 | 第32-37页 |
·FCM检测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率的变化 | 第32-34页 |
·TUNEL染色法检测凋亡细胞 | 第34-36页 |
·免疫器官Bax、Bcl-2及Caspase-3凋亡蛋白的变化 | 第36-37页 |
·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 第37-40页 |
·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 第37-39页 |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 第39-40页 |
·血清IL-2、IFN-γ含量的变化 | 第40-41页 |
·血清Ig含量的变化 | 第41-42页 |
5 讨论 | 第42-47页 |
·雏鸡生长状况及临床症状观察 | 第42页 |
·AFB_1对雏鸡免疫器官的影响 | 第42-45页 |
·AFB_1对雏鸡免疫器官的形态学损伤 | 第42-43页 |
·AFB_1对雏鸡脾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3-44页 |
·AFB_1对雏鸡免疫器官凋亡的影响 | 第44-45页 |
·AFB_1对雏鸡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第45-47页 |
·AFB_1对雏鸡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45-46页 |
·AFB_1对雏鸡IgG、IgA及IgM的影响 | 第46-47页 |
6 结论与创新点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9页 |
版图及说明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