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

湖南大龙洞地下河流域岩溶特征及其碳汇潜力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0页
1.绪论第10-16页
   ·研究意义第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全球碳循环及遗失汇第10-11页
     ·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第11-12页
     ·岩溶区水循环碳汇机制第12-13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第13-14页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4-15页
     ·研究主要内容第14页
     ·创新点第14-15页
   ·技术路线第15页
   ·预期成果第15-16页
2.研究区概况第16-24页
   ·自然地理第16-20页
     ·研究区地理位置第16页
     ·自然地理概况第16-20页
   ·地质概况第20-24页
     ·地质背景第20-23页
     ·岩溶含水岩组第23-24页
3.大龙洞地下河系统特征及其研究方法第24-31页
   ·系统结构第24-25页
     ·系统边界条件第24页
     ·系统划分第24-25页
   ·补给径流排泄特征第25-27页
     ·补给特征第25页
     ·径流特征第25-26页
     ·排泄和动态特征第26-27页
   ·样点分布及研究方法第27-31页
     ·样点分布第27-28页
     ·取样与样品测试第28-30页
     ·测试方法第30页
     ·溶蚀速率计算方法第30-31页
4.流域水化学特征第31-48页
   ·常规水化学组分特征第31-36页
     ·物理化学参数特征第31页
     ·水化学类型第31-32页
     ·碳酸盐矿物饱和指数及溶解 CO_2分压第32-36页
   ·主要离子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第36-44页
     ·主要阳离子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第36-41页
     ·主要阴离子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第41-43页
     ·离子化学计算分析第43页
     ·总硬度与总碱度第43-44页
   ·溶解无机碳(DIC)特征第44-47页
     ·DIC 季节变化特征第44页
     ·DIC 的主要来源第44页
     ·DIC 含量差异原因第44-46页
     ·δ~(13)CDIC特征第46-47页
   ·小结第47-48页
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溶蚀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第48-59页
   ·试片溶蚀速率特征第48-52页
     ·不同深度试片溶蚀速率第48-49页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试片溶蚀速率第49-50页
     ·不同岩性试片的溶蚀速率第50-52页
   ·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对溶蚀速率的影响第52-55页
     ·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第52-54页
     ·土壤有机碳与试片溶蚀速率第54-55页
   ·土壤空气 CO_2特征及其对试片溶蚀速率的影响第55-56页
     ·土壤空气 CO_2浓度特征第55-56页
     ·土壤 CO_2浓度与试片溶蚀速率第56页
   ·土壤中主要化学组分特征及其对溶蚀速率的影响第56-58页
     ·土壤中主要化学组分相对含量及其变化特征第56-57页
     ·土壤化学组分对试片溶蚀速率的影响第57-58页
   ·小结第58-59页
6.流域岩溶作用碳循环强度及其碳汇估算第59-64页
   ·碳循环模式第59页
   ·碳汇计算方法与原理第59-61页
     ·计算方法第59-60页
     ·流域碳汇能力计算原理第60-61页
   ·大龙洞地下河流域碳汇计算第61-63页
     ·水化学径流法计算结果第61-62页
     ·野外溶蚀试验法计算结果第62-63页
   ·小结第63-64页
7.结论第64-66页
   ·主要认识第64-65页
   ·存在的问题第65页
   ·进一步工作计划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西钦州市海域使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下一篇:兴义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