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尾气三效催化剂性能评定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 ·汽车尾气 | 第13-18页 |
| ·汽车尾气的产生 | 第13-14页 |
| ·汽车尾气的成分及来源 | 第14-17页 |
| ·汽车尾气的危害 | 第17-18页 |
| ·汽车尾气三效催化剂 | 第18-21页 |
| ·汽车尾气三效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汽车尾气三效催化剂的构成 | 第19-21页 |
| ·汽车尾气三效催化剂的净化机理 | 第21页 |
| ·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 第21-23页 |
|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第2章 三效催化剂活性组分分析 | 第26-39页 |
| ·活性组分 | 第26-27页 |
| ·分析方法建立 | 第27-28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8-29页 |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29-38页 |
| ·仪器条件的优化 | 第29-30页 |
| ·消解条件的创新 | 第30页 |
| ·不同酸配比的调节 | 第30-32页 |
| ·混浊物的处理 | 第32-34页 |
| ·干扰离子实验 | 第34-35页 |
| ·标准曲线 | 第35页 |
| ·检出限及精密度 | 第35-36页 |
| ·内控样品测量比对 | 第36-37页 |
| ·实际样品分析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3章 三效催化剂实验室评价 | 第39-49页 |
| ·实验室评价方法 | 第39-41页 |
| ·工艺流程 | 第41-42页 |
| ·评价装置 | 第42-43页 |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3-48页 |
| ·温度特性曲线 | 第43-45页 |
| ·空燃比窗口 | 第45-47页 |
| ·结构性能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4章 三效催化剂实测 | 第49-73页 |
| ·整车转毂实验 | 第49-51页 |
| ·实验循环 | 第50页 |
| ·测量方法 | 第50页 |
| ·计算方法 | 第50-51页 |
| ·发动机台架实验 | 第51-52页 |
| ·实验循环 | 第51页 |
| ·测量方法 | 第51页 |
| ·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 ·整车转毂测试实例 | 第52-59页 |
| ·车辆基本参数 | 第52-54页 |
| ·污染物控制装置 | 第54-55页 |
| ·仪器设备 | 第55-5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6-59页 |
| ·汽车尾气流量测量系统设计 | 第59-61页 |
| ·实况道路测试 | 第61-72页 |
| ·实验道路选择 | 第61-62页 |
| ·计算方法 | 第62页 |
| ·加减匀速测试 | 第62-70页 |
| ·高速道路测试 | 第70-71页 |
| ·郊区道路测试 | 第71-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页 |
| ·创新点 | 第73-74页 |
| ·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