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3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4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1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概念及内涵 | 第14页 |
2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要素分析 | 第14-15页 |
3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 | 第15-16页 |
·整体性 | 第15页 |
·综合性 | 第15页 |
·异质性 | 第15页 |
·可塑性 | 第15-16页 |
4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系统理论 | 第17页 |
·协同学理论 | 第17-18页 |
·生态经济理论 | 第18页 |
·耗散结构理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20-28页 |
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0页 |
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0-21页 |
4 城市建设 | 第21-22页 |
5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22-28页 |
·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 第22-24页 |
·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 | 第24-28页 |
第三章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方法与耦合模型 | 第28-36页 |
1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30页 |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9-30页 |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0页 |
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0-32页 |
·熵值赋权法 | 第31页 |
·变异系数赋权法 | 第31-32页 |
·综合集成赋权法 | 第32页 |
4 综合效益评价 | 第32-33页 |
5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型 | 第33-36页 |
·各子系统效益及其速度的演化方程 | 第33-34页 |
·耦合度计算模型及耦合度发展阶段划分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 | 第36-52页 |
1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及权重的确定 | 第36-39页 |
2 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分析 | 第39-44页 |
3 厦门市与其他计划单列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比较分析 | 第44-52页 |
·城市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 第44页 |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及权重的确定 | 第44-48页 |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8-52页 |
第五章 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分析 | 第52-56页 |
1 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 | 第52-54页 |
2 厦门市与其他计划单列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水平比较分析 | 第54-56页 |
第六章 厦门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建议 | 第56-58页 |
1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 第56页 |
2 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市 | 第56页 |
3 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和建设力度 | 第56-57页 |
4 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和管理 | 第57页 |
5 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 | 第57-5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2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