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框架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思路框架 | 第15页 |
·创新点及不足 | 第15-16页 |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15页 |
·未来仍需改进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理论 | 第16-22页 |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和分类 | 第16-17页 |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 | 第16-17页 |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分类 | 第17页 |
·系统性风险的再认识 | 第17-22页 |
·两种系统性金融风险 | 第17-18页 |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特性 | 第18-22页 |
第3章 金融危机中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演进机理探析 | 第22-31页 |
·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 第22-25页 |
·日本金融危机的原因 | 第23-24页 |
·亚洲其他国家危机的原因 | 第24-25页 |
·美国次贷危机的演进历程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 第25-27页 |
·次贷危机的产生 | 第25-26页 |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蔓延 | 第26页 |
·次贷危机的爆发 | 第26-27页 |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演进历程 | 第27-31页 |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累积 | 第27-28页 |
·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 | 第28-29页 |
·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扩散 | 第29-31页 |
第4章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衡量——测量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39页 |
·机构个体指标--系统性风险贡献度 | 第31-32页 |
·机构的财务健康状况指标 | 第31-32页 |
·机构规模指标 | 第32页 |
·机构整体指标 | 第32-36页 |
·资产价格水平和信贷规模指标 | 第32-33页 |
·风险偏好指标 | 第33-34页 |
·信贷标准指标 | 第34页 |
·流动性比例指标 | 第34-36页 |
·资产负债匹配数量指标 | 第36页 |
·机构间指标——相关性 | 第36-37页 |
·业务发展模式构成指标 | 第36-37页 |
·产品和资产的构成指标 | 第37页 |
·风险衡量模型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5章 我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缺陷和对策建议 | 第39-46页 |
·我国现有金融及其监管体系内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缺陷 | 第39-42页 |
·无为而治的监管理念 | 第39页 |
·法规、机构和设施缺失 | 第39-40页 |
·监控对象和监管方式单一 | 第40页 |
·未考虑系统性风险的计提风险资本 | 第40页 |
·缺少控制金融机构规模扩张的机制 | 第40-41页 |
·防范个别风险的指标单一 | 第41页 |
·宏观层面上缺少应对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专门资金资源 | 第41-42页 |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对策 | 第42-46页 |
·转变监管理念,从无为到有为 | 第42页 |
·制定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防范法规 | 第42-43页 |
·加强对个别机构的监管力度 | 第43页 |
·充分考虑系统性风险计提资本,限制金融机构规模 | 第43-44页 |
·通过多个指标防范个别风险 | 第44页 |
·计提系统性金融风险准备金 | 第44-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