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社会舆论的概念、特点及其分类 | 第13-25页 |
(一) 社会舆论的概念 | 第13页 |
(二) 社会舆论的特点 | 第13-16页 |
1. 感性化 | 第13-14页 |
2. 易受影响性 | 第14页 |
3. 易变性 | 第14-15页 |
4. 数量难以估量性 | 第15页 |
5. 表达方式多样性 | 第15-16页 |
(三) 社会舆论的价值 | 第16-17页 |
1. 社会舆论的道德价值 | 第16-17页 |
2. 社会舆论的法律价值 | 第17页 |
(四) 从法律的角度看待社会舆论的种类 | 第17-22页 |
1. 社会舆论的模式 | 第17-19页 |
2. 社会舆论的发展历程 | 第19-22页 |
(五) 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角度看待社会舆论 | 第22-25页 |
二、国内外关于社会舆论对量刑的影响 | 第25-31页 |
(一) 我国社会舆论对刑事司法影响的现状 | 第25-27页 |
1. 立法上的不完善 | 第26页 |
2. 实践中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 | 第26-27页 |
3. 维护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面临较大的困境 | 第27页 |
(二) 国外关于社会舆论对量刑的影响 | 第27-31页 |
三、社会舆论对典型个案量刑影响的考察与分析 | 第31-41页 |
(一) 1997 年“张金柱”案 | 第31-33页 |
1. 基本案情 | 第31-32页 |
2. 社会舆论对此案的影响 | 第32页 |
3. 对此案的评析 | 第32-33页 |
(二) 2003 年“刘涌”案 | 第33-34页 |
1. 基本案情 | 第33页 |
2. 社会舆论对此案的影响 | 第33页 |
3. 对本案的评析 | 第33-34页 |
(三) 2008 年“许霆”案 | 第34-35页 |
1. 基本案情 | 第34页 |
2. 社会舆论对此案的影响 | 第34-35页 |
3. 对此案的评析 | 第35页 |
(四) 2009 年“孙伟铭”案 | 第35-37页 |
1. 基本案情 | 第35-36页 |
2. 社会舆论对此案的影响 | 第36-37页 |
3. 对此案的评析 | 第37页 |
(五) 2010 年“赵作海”案 | 第37-41页 |
1. 基本案情 | 第37-38页 |
2. 社会舆论在对此案的影响 | 第38页 |
3. 对此案的评析 | 第38-41页 |
四、关于完善社会舆论对量刑影响的对策 | 第41-51页 |
(一) 确保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得到切实的贯彻 | 第41-45页 |
1. 造成了同罪不同罚,使刑事判决失之公正 | 第42-43页 |
2. 过大的自由裁量幅度,会给法官的具体操作带来困难 | 第43-44页 |
3. 过大的自由裁量权会为司法腐败提供温床 | 第44-45页 |
(二) 加强司法领域对社会舆论的规范 | 第45-46页 |
1. 提高司法透明度,增强人们对司法机关的信任感 | 第45页 |
2. 界定社会舆论在司法领域的空间 | 第45-46页 |
3. 增强判决书的透明度 | 第46页 |
(三) 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 第46-47页 |
1. 加快人民监督员制度立法工作 | 第47页 |
2. 改进人民陪审员的选任方法 | 第47页 |
3. 保障人民陪审员的各项权利 | 第47页 |
(四) 构建完善的社会舆论的介入机制 | 第47-51页 |
1. 坚持司法民主化这一工作理念 | 第47-48页 |
2. 通过合理的途径对社会舆论予以正面引导 | 第48页 |
3. 构筑司法与传媒的良性互动机制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