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一、突发事件理论概述 | 第11-17页 |
(一) 突发事件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 第11-12页 |
1. 突发事件的内涵 | 第11页 |
2.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1-12页 |
(二) 突发事件的特征及分类 | 第12-14页 |
1. 突发事件特征 | 第12-14页 |
2. 突发事件分类 | 第14页 |
(三) 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 | 第14-17页 |
1. 中国共产党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社会稳定 | 第15页 |
2. 中国共产党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 第15页 |
3. 中国共产党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15-16页 |
4. 中国共产党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执政地位的巩固 | 第16-17页 |
二、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实践 | 第17-32页 |
(一) 汶川大地震概述 | 第17-18页 |
1. 汶川大地震基本情况 | 第17页 |
2. 汶川大地震灾害特点 | 第17-18页 |
(二) 初期应急救援阶段 | 第18-22页 |
1. 高度重视,迅速响应,启动预案 | 第18-19页 |
2. 高效指挥,协调联动,全力救援 | 第19-20页 |
3. 信息发布,公开透明,及时有效 | 第20-21页 |
4. 以人为本,及时救治,心理干预 | 第21页 |
5. 全民参与,姿态开放,接受外援 | 第21-22页 |
(三) 中期安置群众阶段 | 第22-26页 |
1. 因地制宜,采取多模式过渡性安置 | 第22-23页 |
2. 物资管理,保障基本生活 | 第23-24页 |
3. 抢修受损设施,谨防次生灾害 | 第24-25页 |
4. 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灾区稳定 | 第25-26页 |
(四) 后期恢复重建阶段 | 第26-32页 |
1. 灾区重建面临的挑战 | 第26-27页 |
2. 灾后恢复重建的展开 | 第27-32页 |
三、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经验 | 第32-39页 |
(一) 树立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 | 第32-33页 |
(二) 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 第33-34页 |
1.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生命至上 | 第33-34页 |
2. 以人为本,体现一切为了人民 | 第34页 |
3. 以人为本,体现了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 第34页 |
(三) 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作用 | 第34-36页 |
1.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 第34-35页 |
2.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 第35-36页 |
(四) 坚持依法执政,规范突发事件的应对行动 | 第36-37页 |
(五) 不断健全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效能 | 第37-39页 |
1.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 第37-38页 |
2. 健全党内民主,推进科学决策 | 第38-39页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