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重建时期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8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关于“承载力”方面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关于“资源承载力”方面的研究 | 第13-14页 |
| ·关于“环境承载力”方面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量研究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9页 |
| ·后重建时期的界定与特点 | 第18-19页 |
| ·后重建时期的界定 | 第18页 |
| ·后重建时期的特点 | 第18-19页 |
| ·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 ·承载力 | 第19-20页 |
| ·资源承载力 | 第20页 |
| ·环境承载力 | 第20-21页 |
| ·资源环境承载力 | 第21-22页 |
|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 ·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评价方法简述 | 第24-29页 |
| ·生态足迹法 | 第24-25页 |
| ·状态空间法 | 第25-26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6页 |
| ·系统动力学法 | 第26-27页 |
| ·矢量分析法 | 第27-29页 |
| 第3章 汶川地震灾区资源环境现状简述 | 第29-35页 |
| ·汶川地震灾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 ·汶川地震灾区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 ·汶川地震灾区资源环境状况综合评述 | 第34-35页 |
| 第4章 汶川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 第35-55页 |
| ·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42页 |
| ·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35-36页 |
| ·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7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7-42页 |
| ·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 第42-47页 |
| ·原始数据的收集及无量纲化处理 | 第42-44页 |
| ·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 第44-45页 |
| ·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阈值的计算 | 第45-47页 |
| ·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 第47-52页 |
| ·评价结果的直观分析 | 第47-48页 |
| ·评价结果的验证分析 | 第48-52页 |
| ·提高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 第52-55页 |
| ·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 | 第52页 |
| ·加快打造环境友好型产业 | 第52-53页 |
| ·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 | 第53页 |
| ·合理控制人口水平 | 第53-54页 |
|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 第54-5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