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1 积极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积极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概念 | 第14页 |
·积极认知行为治疗的意义 | 第14-15页 |
·积极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积极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积极认知行为治疗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2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 第18页 |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 第19页 |
·自我效能感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 第19-21页 |
·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于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研究 | 第21-22页 |
3 自我管理效能感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4 生存质量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生存质量研究概况 | 第23-24页 |
·生存质量评价在乳腺癌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5 乳腺癌患者心理状态研究综述 | 第25-27页 |
·乳腺癌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特点 | 第25-26页 |
·乳腺癌患者心理状态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7-40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7-29页 |
·纳入标准 | 第27-29页 |
·排除标准 | 第29页 |
·剔除标准 | 第29页 |
2 抽样方法及分组方法 | 第29页 |
·抽样方法 | 第29页 |
·分组方法 | 第29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研究设计 | 第29-30页 |
·研究工具 | 第30页 |
4 研究步骤 | 第30-37页 |
·准备阶段 | 第30-32页 |
·实施阶段 | 第32-37页 |
5 资料收集过程 | 第37-38页 |
6 资料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 第38页 |
7 质量控制 | 第38-39页 |
·准备阶段 | 第38页 |
·实施阶段 | 第38-39页 |
·评价阶段 | 第39页 |
8 研究的伦理学考虑 | 第39-40页 |
结果 | 第40-45页 |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第40页 |
2 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 第40页 |
3 两组患者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 第40-41页 |
4 试验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 第41页 |
5 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比较 | 第41页 |
6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 | 第41-42页 |
7 试验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 第42-43页 |
8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水平比较 | 第43页 |
9 两组患者正性态度干预前后的比较 | 第43-44页 |
10 两组患者自我决策干预前后比较 | 第44页 |
11 两组患者自我减压干预前后比较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51页 |
1 两组患者ACBT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 第45页 |
2 分析表2、3、4结果原因 | 第45页 |
3 两组患者ACBT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第45-46页 |
4 分析表5、6、7结果原因 | 第46页 |
5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水平比较及原因分析 | 第46-47页 |
6 两组患者ACBT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效能感评分比较及原因分析 | 第47-48页 |
7 积极认知行为治疗与心理状态、生存质量、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 | 第48-50页 |
·积极认知行为治疗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 第48-49页 |
·积极认知行为治疗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 | 第49-50页 |
8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50-51页 |
·抽样的局限性 | 第50页 |
·样本量少 | 第50页 |
·霍桑效应的影响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 | 第58-65页 |
附录1 | 第58-59页 |
附录2 | 第59-60页 |
附录3 | 第60-62页 |
附录4 | 第62-63页 |
附录5 | 第63-64页 |
附录6 | 第64-65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5-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68页 |
附件 | 第68-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