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平原水库概况 | 第18-23页 |
·青岛棘洪滩水库 | 第18-19页 |
·东营南郊水库 | 第19-20页 |
·淄博新城水库 | 第20-21页 |
·德州丁东水库 | 第21-22页 |
·淄博大芦湖水库 | 第22页 |
·东营耿井水库 | 第22-23页 |
·东营辛安水库 | 第23页 |
·平原水库特性比较 | 第23-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综述 | 第26-35页 |
·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现有工作基础 | 第26页 |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及特点 | 第26-28页 |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危害 | 第28-30页 |
·水体富营养化模型 | 第30-34页 |
·单一营养物质负荷模型 | 第30-31页 |
·优势藻类与营养盐相关模型 | 第31-32页 |
·生态动力学模型 | 第32-33页 |
·模型研究展望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棘洪滩水库叶绿素浓度预测模型与富营养化评价 | 第35-47页 |
·棘洪滩水库富营养化影响因子 | 第35-39页 |
·叶绿素 a 与氮、磷相关关系 | 第35-37页 |
·叶绿素 a 与温度相关关系 | 第37-38页 |
·叶绿素 a 与 CODMn浓度相关关系 | 第38页 |
·叶绿素 a 与 DO 浓度的关系 | 第38-39页 |
·富营养化限制性因子分析方法 | 第39-43页 |
·Pearson 相关系数及多元逐步回归原理 | 第39-41页 |
·叶绿素浓度预测模型 | 第41-43页 |
·棘洪滩水库富营养化评价 | 第43-45页 |
·棘洪滩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 第43-44页 |
·棘洪滩水库分年度评价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棘洪滩水库总磷模型构建及应用 | 第47-56页 |
·水文情势与总磷负荷分析 | 第47-50页 |
·引水量与供水量分析 | 第47-48页 |
·库容变化分析 | 第48页 |
·入出库总磷负荷分析 | 第48-50页 |
·总磷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水库磷平衡分析 | 第50-51页 |
·总磷模型方程 | 第51-52页 |
·总磷沉降速率计算与浓度预测 | 第52-55页 |
·总磷沉降速率的计算 | 第52-54页 |
·总磷浓度预测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南郊和新城水库水文情势与水质分析 | 第56-67页 |
·南郊水库水文情势分析 | 第56-59页 |
·调水与供水情势分析 | 第56-57页 |
·水库库容与水位变化分析 | 第57-59页 |
·南郊水库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 第59-62页 |
·南郊水库调水水质变化分析 | 第59-60页 |
·南郊水库水质变化分析 | 第60-62页 |
·新城水库水文情势分析 | 第62-64页 |
·调水与供水情势分析 | 第62-64页 |
·新城水库库容变化曲线 | 第64页 |
·新城水库水质分析 | 第64-66页 |
·水库前池总磷变化分析 | 第64-65页 |
·水库内总磷变化分析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耿井、大芦湖、丁东和辛安水库水质分析 | 第67-77页 |
·耿井水库水质分析 | 第67-69页 |
·大芦湖水库水质分析 | 第69页 |
·丁东水库水质分析 | 第69-70页 |
·辛安水库水质分析 | 第70-73页 |
·平原水库水质比较分析 | 第73-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7-80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建议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84-85页 |
一、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84页 |
二、研究生期间科研学术建设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